【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近幾年憂鬱症人數翻升,與治療中斷相關。醫師指出,自行中斷治療,會增加六點五倍復發風險,除了副作用原因,許多家屬擔憂患者藥物上癮,反成治療阻力。
根據健保資料統計,國內十八歲以上憂鬱症發生率,從一九九八年到二○○四年,翻升近三倍,盛行率更成長了七倍,推估全台有一百多萬憂鬱患者,但僅十六分之一完成治療。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張家銘指出,憂鬱症急性期約需三個月治療,症狀才得以緩解,之後需持續四到九個月的治療,才能達到復原的目的,在這當中愈早中斷治療復發的時間也會隨之提早,也增加自殺危險性。
分析憂鬱症中斷治療原因,主要是藥物副作用導致服藥性不高,張家銘說,藥物副作用發生時,應與醫師討論,尋求解決方法;也有很高比率的患者用藥一陣子後,覺得自己好多了、不需要治療,因而中斷治療。
此外,也有人是因為朋友、家人擔心藥物成癮建議停藥。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李明濱指出,許多朋友、家屬對藥物的了解有限,因而成為治療阻力,呼籲患者接受專家意見,不要道聽塗說。
四十五歲的任小姐罹患憂鬱症二十年,身邊親友總是建議她不要依賴藥物,以免上癮,所以她對治療缺乏耐心、不信任醫師,常因藥物無效,就自行停藥,導致病情起伏大,一再嚴重復發,造成她暴飲暴食,甚至出現自殘、輕生念頭。
所幸某次心理諮商經驗全力配合心理諮商師、用藥,讓她情緒控制極佳,從此扭轉她對藥物治療的看法,有任何疑問就請教醫師,不自行調整藥物,終於走出憂鬱陰霾。
張家銘說,憂鬱症治療重點是持續,建議至少需維持六到九個月,持續一年以上更好,發病九十天內是關鍵期。若想停藥,務必與醫師討論,自行停藥、換藥,不僅療效不完全、症狀未緩解,復發機率高,甚至可能導致病情更加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