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一位十歲病童,抱怨上腹部已經痛一個月,且容易打膈、飯後腹脹,就醫當天一日解三次黑便,醫師發現患者有十二指腸潰瘍,以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因此給予兩種抗生素,加上制酸劑治療。
北市立聯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李坤美說,門診常有父母詢問:「小孩常常肚子痛、脹氣、打膈、臉色看起來不好、大便顏色比較深,是不是消化不好、胃發炎、胃潰瘍?」其實這樣的問題,可能與幽門螺旋桿菌有關。
李坤美說,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兒童時,在臨床上的症狀,通常是沒有特異性、間歇性上腹部或臍邊隱痛或鈍痛,且呈反覆發作的腹部疼痛、噁心、打膈、食慾不振、腹脹、便祕,甚至有口臭的現象,比較明顯的症狀是吐血或解黑便,但出現這類症狀比例屬少數。
有些兒童則以慢性腹瀉、消化不良、嘔吐、消瘦、貧血、營養不良甚至生長發育遲緩來表現。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只有部分的人會演變成相關的疾病,例如消化性潰瘍(即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缺鐵性貧血,甚至胃腺癌、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等疾病。
在兒童消化性潰瘍中,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大部分是十二指腸潰瘍及少數是胃潰瘍。
當發現有症狀的腸胃疾病合併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如消化性潰瘍,才須接受治療。根除療法採用三合一療法,即同時給予兩種抗生素,加一種制酸劑,治療七到十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