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只能頒3人 諾獎與現代科研脫節?

 |2020.10.08
1122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今年諾貝爾獎在五日開始公布得獎者,依序為醫學、物理學和化學等獎項。反覆出現的問題再次浮上台面:這些世界最負盛名、自一九○一年開始頒發的獎項是否與現代科學主打大型國際研究團隊脫節?專家指出,諾貝爾獎只頒給三人的規定很容易淡化研究對科學帶來的影響,且排除數學和環境科學等許多領域,也忽略許多曾為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

法新社報導,一個世紀前,科學發現的里程碑多數發生在一個人的腦中或實驗室。然而,近來硬科學重大突破一般由數十人,有時甚至數百名研究員在相關領域中個別獨立作業進而完成。

例如,今年稍早發現中等質量黑洞的里程碑就是由二個團隊,共一千五百名科學家完成,是人類有紀錄以來最大規模雙黑洞合併事件。主要科學進步也變得極度仰賴科技,特別在物理學,科技有時用來檢測在這些科學家出生前理論上已存在的現象。

自一九九五年起擔任英國皇家天文學家、英國皇家學會前會長芮斯說:「諾貝爾委員會拒絕將獎項頒給超過三人,顯然不公正。」

確實,近期諾貝爾獎史上充斥著所謂「應得獎的輸家」,即若無人數限制就能得獎的第四名先生或小姐。

芮斯指出,諾貝爾獎排除「大部分科學領域」,包括數學和環境科學,「諾貝爾獎也誤導『大科學』實際上是如何發展的印象」。即使是諾貝爾獎及其規則的忠實捍衛者也承認,自愛因斯坦、居禮夫婦和一九二○年代發現人類血型的奧地利生物學家蘭德施泰納時代後,科學發生劇烈改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