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玉英沒想過要停止編織,怕傳統技藝會再度流失。圖╱中央社
【本報花蓮訊】花蓮豐濱鄉新社部落保留完整噶瑪蘭族文化,其中失傳已久的香蕉絲編織,就是靠著族人一點一點拼湊記憶找回的,高齡八十二歲的嚴玉英每天捨不得放下工具,最怕又不小心失傳了。
嚴玉英說,小時候有看過媽媽織布,用香蕉絲作成務農用的袋子,很耐用但布面摸起來很刺,不適合穿在身上,當時媽媽跟她說,「做香蕉絲很辛苦,也沒人要用,不要學」。
嚴玉英在文獻資料中看到香蕉絲做成的衣服,六十二歲跟著老藝師學習。她說,香蕉絲選用約十四個月大的香蕉樹,按照樹幹的部位可分為三種不同用途,砍下來要反覆刨削、泡水,直到削成棉線的粗度,歷經約二周才能捆成線球,進到編織程序。
嚴玉英說,那時學的是傳統地織機,要坐在地上雙腳伸直,久了容易抽筋,記得第一天上課還有二十多人,結訓時只剩八人,連製成線材的前置作業都沒開始,人都「嚇跑了」,這才了解媽媽當年說的話。
二○一五年連同嚴玉英在內,共有六名噶瑪蘭族香蕉絲編織工藝師登錄為花蓮縣政府文化資產,隨長輩逐漸凋零剩三名在世,不過只有嚴玉英還在持續織布。
香蕉絲編織成為嚴玉英的生活重心,找回了噶瑪蘭族傳統服飾,工坊也不斷推陳出新研發新產品,嚴玉英說,看不清楚,就用手感覺,「還好香蕉絲認識我」,摸一摸就做得出來。
除了在工坊創作,嚴玉英也接下傳承工作,固定在新社國小及宜蘭鄉開班教學香蕉絲編織,她說,從沒想過自己只有國小畢業又不識字,有一天也能成為老師,即便交通往返再累,「只要有人願意學,哪怕是只有一個,也要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