鴝鵒是一種生長在南方的鳥類,也就是我們一般俗稱的「八哥」。因為鴝鵒擅長模仿聲音,所以商人網捕牠們,訓練一段時間,便能說上幾句簡短的人話,但牠們能說的有限,整天說來說去的,總是那幾句。 圖/Vita
文/嚴崑晉
鴝鵒是一種生長在南方的鳥類,也就是我們一般俗稱的「八哥」。因為鴝鵒擅長模仿聲音,所以商人網捕牠們,訓練一段時間,便能說上幾句簡短的人話,但牠們能說的有限,整天說來說去的,總是那幾句。
某個夏日,蟬在庭院中的大樹上鳴叫,八哥聽到了就嘲笑牠沒自己這本事。蟬對牠說:「你能說幾句人話,固然了不起,很值得驕傲,但是你說的那幾句,都是學來的,都不是自己的,哪能比得上我按照自己的意思所發出來的鳴聲呢?」
八哥聽了之後慚愧地低下頭來,從那一天起,終其一生不再學人說話了。
這是出自於明代莊元臣(字忠甫,號鵬池主人)《叔苴子》中的一篇小故。由於作者生長的年代,文壇上正瀰漫著摹擬剽竊的不正當風氣。詩、詞、文、賦等主要的文學體裁之發展,到了唐宋可說已達到嶺峰,後世文人難以超越,故有明代的前、後七子倡言復古,摹擬秦、漢的文章,盛唐的詩句,學其鍊句、章法、意境等等,以期能寫出優秀的文章。好比學習書法,經由臨寫古人法帖的過程,體會書家之用筆、結體、謀篇布局與風格神韻,進而能融會貫通,別出新意,以成一己書家面目。然而,明代在復古理論的指導下,摹擬成風,且每況愈下,文章徒具形式,無有個人思想情感,甚至有文章家乾脆抄襲形同剽竊,毫無羞恥心。因此,莊元臣在故的末後指出:「今文章家竊摹成風,皆鴝鵒之未慚者耳。」現在的文章家剽竊模仿形成風氣,都是一群不知慚愧的八哥而已。
時至今日,從發生的學術論文抄襲事件來看,「鴝鵒之未慚者」依舊存在,尤其在這科技日新月異,資訊取得快速便利的3C時代,被舉發者恐怕只是冰山一角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