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味巫彥德

文/林果 |2020.09.19
3600觀看次
字級
當看見無家可歸的街遊者,你會同情?害怕?還是厭惡?由3個7年級生所創辦的「人生百味」非營利組織,用創意和溫暖的方式,讓大眾透過了解和溝通,去除刻板印象,族群間不再對立,甚至彼此接納共容。圖/人生百味提供
和街友相互接納的第一類接觸。圖/人生百味提供
街友中有不少下棋高手。圖/人生百味提供
多元活動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了解。圖/人生百味提供
重修舊好提供街友全方位的服務。圖/人生百味提供
巫彥德從被霸凌的經驗,體會弱勢者的無奈。圖/人生百味提供
一群年輕人投注熱情關心街友。前蹲者為共同 創辦人朱冠蓁。圖/人生百味提供

文/林果

當看見無家可歸的街遊者,你會同情?害怕?還是厭惡?由3個7年級生所創辦的「人生百味」非營利組織,用創意和溫暖的方式,讓大眾透過了解和溝通,去除刻板印象,族群間不再對立,甚至彼此接納共容。

2019年,「人生百味」與台北市社會局合作,在南陽街開設一家「重修舊好」咖啡店,店招很有趣,寫著「人生維修部」。

人生難重來但可維修

裝潢後的3層樓小空間,服務多元,不但供街友休憩,還提供街友洗澡、洗衣的服務,甚至供應貼心的「口袋有零錢」套餐,還為街友就業培力和媒合……服務五花八門,但目的明確:協助街友重新建立起與自己的對話,及與社會的連結。

其實,當咖啡店還在整修時,就有街友造訪這處工地,大家都很自在的待在其中,反而是整修光鮮亮麗後,街友一度不太敢跨進來。「他們自覺站在亮處會妨礙別人做生意,也不想看到別人排斥和異樣眼光,所以重修舊好更有責任重塑他們的人生經驗。」

經過一段時間努力,街友們逐漸能自在享用這個空間。即便蓬頭垢面、身心挫敗,也不擔心在此會受到苛責與暴力。「街頭生活其實非常辛苦,晚上睡不安穩,早上找不到地方補眠,而重修舊好咖啡店,就是他們可以安頓身心的休養生息之地。」久之,街友開始打聽工作機會。

從回收街友地圖出發

「人生百味」一共有3位創立者,分別是巫彥德、朱冠蓁和張書懷。「318學運時,我們上街頭靜坐,遇見一個駝背的阿嬤,推著比自己身體大很多的推車,要走兩公里的路才能回家,但我們卻什麼都做不了。」令巫彥德等人無能為力的遺憾,促成了「人生百味」成立。

「哪怕只做一點什麼,多少都能改變現況吧!學運期間,我們就展開『把回收拿給阿公阿嬤』的行動。」運用新科技open street map,號召網友上網登錄「出沒在自家附近撿拾回收物的阿公阿嬤」,讓隱藏在社會底層的弱勢者浮上檯面,每個人都能伸出暖手給予協助。

捐菜出力成就石頭湯

接著,行動第二彈的「石頭湯」計畫,靈感來自學運現場,一堆堆吃不完的食物山,不捨得丟掉能怎麼辦?「我們意外得到一箱包子,決定拿去分給街友。」但剛開始,幾個年輕人,卻連街友常出沒於何處都搞不清楚。

上網一搜,關鍵字「二二八公園」跳了出來。第一次近距離接觸無家者,大家都有點緊張,「發到最後,包子不夠了,原本以為他們會爭搶,沒想到大家只是默默離開。」有位街友大哥一口氣拿了3個包子,還特別解釋說:「遠處有3個坐輪椅的老先生,沒辦法快速移動過來排隊,我幫他們留一下。」

相對於街友對食物的珍惜,從小成長於小康家庭的台大研究生巫彥德,深切對比出社會對食物資源的浪費,也同時體會到社會對於人的價值,其實也是相似的。

浪費蔬果等同放棄人

「據環保署2016年統計,台灣平均每人每年丟棄118公斤的食物,大部分只是因為外型不好看,而非不新鮮。」同樣的,社會對人的價值,也常以「勞動力」為評判標準,當員工被企業壓榨殆盡後,便以「失去競爭力」等理由棄置。「如果人們懂得珍惜每顆果實,是不是就比較不會對人輕易放棄?」阿德和夥伴們深刻思索。

台大商管研究所畢業後,巫彥德放棄去銀行與科技業上班的機會,和夥伴們成立關心弱勢族群的「人生百味」,展開「石頭湯」計畫和「人生柑仔店」行動,號召眾多義工每日送餐,農曆年前的尾牙活動,還創意十足的推出浪人理髮廳及水水美甲美容院、無差別禮物市集、北車棋王棋后競賽、送春聯活動……

所謂「石頭湯」計畫,就是募集剩食、蔬果在街頭烹煮,再分送給超過200位街友享用。「剛開始,街友對我們有很多防備,之後透過一句句『吃飽沒』,終於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街頭事不再視而不見

由於每次所能募集到的食材,事先根本猜不到,所以必須學會理性理解和感性判斷,用五感來判別,這些來自各界善心攤商或店家餽贈的食物能否食用;當一群被號召而來的年輕人,同心協力完成各式料理,在夜間的街頭,拋棄所有刻板成見,與無家者席地共食,巫彥德從中體會,人與人之間最單純的善意。

而一些年輕的送餐義工,在與街友聊天的過程中,發現無家者跟他們想的很不一樣。「大部分街友都能做到『不需要就不拿』,把便當留給更需要的人。」參與者發現,在社會最底層,人與人之間充滿許多溫暖,只要願意去理解,其實沒有想像中可怕。

「很多義工在活動後跟我們分享,原本以為是來幫助別人,最後發現自己得到的更多。」石頭湯計畫從最開始單純的送餐行動,後來慢慢演變成為一種公眾教育行動,讓大家有機會接觸過去選擇視而不見、不敢走近的街頭。

不隨便放棄人的社會

台北市目前約有700多名無家者,每位無家者都有各自的故事,未必都是因為好吃懶做不努力,才會流落街頭。

例如一位大姐,是因為不願造成失業兒子的困擾,決定偷偷睡在街頭省錢。她說:「因為我沒辦法賺錢了,所以也不該花錢。」還有一位老伯,因為年紀漸長,儘管身體仍然健壯,找工作卻四處碰壁……

「人生百味」創辦人巫彥德坦言,除了公部門及少數公益組織提供的有限資源,台灣社會對貧窮者和街友的協助一向匱乏,原因出於一般人的刻板印象,都不想幫助「壞人」或「懶人」,甚至很多人覺得街賣者是詐騙集團,或是假殘障……諸此種種誤解,造成他們很難在街頭生存。

例如一個年輕的街賣者,因為手受傷沒有力氣,找不到工作只好轉做街賣,但是因為外表年輕又好手好腳,很多人質疑他詐騙愛心,常被檢舉、驅離,但事實上他的生活非常困難。直到有一天,隔壁賣玉蘭花的阿嬤跟他說:「少年仔,我教你,坐輪椅比較好賣。」讓他終於能勉強靠街賣為生。

「如果一個人可以好好的生活,何必做街賣?民眾認為『街友不誠實』的背後,很多時候是他們根本沒有其他選擇。」巫彥德說,無家者並非沒有回歸正常軌道的機會,只要重建關係,重建希望,找到對生活的動力,街友就可以慢慢回來。「重建連結的方式很簡單,就是有人願意坐下來,誠心和他們討論跟溝通,就能產生很深入的連結。」

未來,人生百味計畫更有系統的,讓大家認識「貧窮」或「失敗」這件事,因為不正確認識貧窮,就會用錯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流落街頭未必是最終極的失敗,只要它可以『復原』,『失敗』就不可怕。」

成立6年多來,「人生百味」除了3位共同創辦人,目前已有多達9位工作夥伴,每年持續運作10幾個專案,並且仍在不斷增加各種有創意的行動中。

這群年輕人,用自己的生命和熱情,織就一張在政府之外、在社會最底層之下的暖心安全網,成為黑暗中的一盞小燈。「每年,我們有近7成資金需向大眾募款,雖然艱辛,但因為夥伴認同,都願意努力讓這些行動持續下去。」就像取名「人生百味」,每一個曾經參與行動的人,都在其中體會了不同的人生況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