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府檢驗中心人員,說明嗅辨員(俗稱聞臭師)檢測情形。圖/資料照片
嗅辨員每次進行「異味汙染官能測定」之前,要先聞五種基準嗅液,精準答對才能擔任「當天」的嗅辨員。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餐飲油煙、發酵臭味……這些空氣中的異味常讓民眾困擾,若環保局的稽查大隊找不到具體汙染源,只能採樣空氣,由專門的「聞臭師」官能測定。目前全台各縣市政府有「異味汙染物官能測定法」僅新北、台中、高雄、屏東、花蓮五縣市,其餘縣市均委外請人聞臭。
高雄市環保局科長鄭淑慧表示,聞臭與生理狀態有關,也受心理狀態和情緒影響。為公平客觀判定,當天身體不舒服或情緒不穩定者,都不會派予檢驗任務,像急著趕約會或剛吵架大怒的人都不行,因為可能無法平心靜氣。
每次「異味汙染官能測定」之前,聞臭師要依程序確認嗅覺正常,先聞花香、焦糖、汗臭、成熟果實、糞臭五種基準嗅液,精準答對,才能擔任「當天」的聞臭師協助異味;擔心有人嗅覺異常,每次至少要有八到十人備用。
嗅辨員洪綸駿說,稽查大隊民眾陳請異味案件,會到周邊採樣空氣送到檢驗科,但送來的空氣只有「編號」。洪綸駿表示,每次聞臭要有六名嗅辨員分兩組,每組三人同時進行,一組測定,另一組休息交互進行。
工作人員會以注射針從稽查大隊採樣袋(瓶)中,抽取適量試樣氣體注入每組三個嗅袋的其中一個,以膠帶將針孔封閉,記下含有試樣氣體之嗅袋編號;另兩個嗅袋是新鮮空氣。
洪綸駿表示,依環保署的規定,採集的汙染異味要從十倍、三十倍、一百倍、三百倍、一千倍逐一稀釋,最高稀釋至十萬倍。同一稀釋倍數由六名嗅辨員各測定兩次,在總數十二次測定中,嗅辨員全體答對七人以上,繼續較大稀釋倍數,繼續實施官能測定,直到嗅覺判定員全體答對人數在六人以下,就暫停實驗。
聞臭稀釋倍數六人以下答對,實驗暫停後,就把稀釋紀錄、濃度以數據記錄,交回稽查大隊,讓稽查人員換算汙染數值。
「聞臭師的生活有時很像修行者!」高雄市環保局嗅辨員王女士表示,如當天有排定任務,就嚴格執行不化妝、不用香水、不擦指甲油等,當天也不能吃辛辣食物;有的嗅辨員乾脆茹素,為工作、也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