菽,豆類的總稱。不辨菽麥指分不清豆子和麥子,用來形容愚昧無知,或指缺乏常識或判斷能力。典出《左傳.成公十八年》:「春,王正月庚申,晉欒書、中行偃使程滑弒厲公,葬之於翼東門之外,以車一乘。使荀罃、士魴逆周子於京師而立之,生十四年矣。大夫逆於清原。周子曰:『孤始願不及此,雖及此,豈非天乎!抑人之求君,使出命也。立而不從,將安用君?二三子用我今日,否亦今日。共而從君,神之所福也。』對曰:『群臣之願也,敢不唯命是聽?』庚午,盟而入,館於伯子同氏。辛巳,朝於武宮。逐不臣者七人。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故不可立。」
故事大意是說晉國發生政爭,貴族大夫欒書、中行偃為了爭奪政權,殺了厲公,立襄公的曾孫周子為國君(晉悼公)。周子說:「我沒想到會有今天的結果,難道這不是天命嗎?不過人們要求有國君,是讓他發布命令,立了國君而不服從,要國君有什麼用?所以不論誰做國君,大家服從他,才是神明所保佑的。」官員們異口同聲說:「大王說出了我們的願望,怎麼敢不『唯命是聽』。」……周子於是成為晉國國君。」
其實,周子當時才十四歲,根本無法親政,且有年長的哥哥,但欒書等人為了掌握政權,把周子當成傀儡,就稱讚周子十分聰明,並詆毀他的哥哥,說他十分無知,連豆子和麥子形狀完全不同的普通農作物,都沒辦法分辨,這樣無知的人怎麼可以做國君呢?
後來「不辨菽麥」這句成語被用來形容一個人愚昧無知,連基本的常識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