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廟埕僅有四十多坪的南投縣竹山鎮紫南宮,因出借發財金給信眾,每年吸引了超過三百萬的信眾,南投紫南宮的崛起,顯然是扣緊宗教社會學的關懷。
宗教藉由不同的形式找到發展契機,是不會在人類社會消失,而在特定的信仰文化裡,點明有必要就正信、虔信、泛信、迷信等外顯的行為,深究人們的宗教根性,就此而言,紫南宮出借發財金的舉措,隱含豐富的人文意涵。
首先,向神明商借發財金,兼具神聖與世俗的雙重意義,在單純的兩造借貸關係裡,藉由宗教信仰的轉化作用,以讓小筆的發財金得以產生擴散、衍生性的影響,這種有神明護持的發財資金,對信眾當可產生安定的力量。
過去包括丁口錢、點光明燈、安太歲、做功德、收驚、卜籤、給神作契子或納骨塔等宗教活動,是寺廟重要的經費來源,如今紫南宮出借發財金,則是讓宗教的轉化力量,從偏屬形而上、心靈慰藉的道德指稱,蛻變成努力打拚、營生利得的活動,這也使「求平安」與「賺有呷」之間,產生巧妙的聯結。
不過,紫南宮近年來雖本著香油錢取之四方、用於四方的觀念,提供清寒優秀學生的學雜、午餐費,及舉辦藝文活動等回饋地方,但財源不穩定。
而且,由於扣緊地域關係及社群神衹崇拜,這些社會服務自然集中在社會救濟、地方社區發展等範圍,主要受益者是紫南宮土地爺所庇蔭的鄉鎮居民為主,服務範圍集中,且對照西方基督教會的專業化,有其發展、運作的限制。
至於,如何看待這種世俗取向與對價關係的宗教行為,主要應探究宗教所扮演、催化的轉制作用,而民間信仰中強調善惡功過的功利抉擇,或是契約的交換關係,是比純理性的道德境界,更容易被廣大民眾接受。
因此,紫南宮的發財金或社會服務是展現「俗民社會」的生活情境,對一般信眾來說,並沒有崇高的目標,也缺乏完美的終極關懷,是一種帶有對價的讓渡關係。
所以,紫南宮的發財金與宗教服務作為,還是一種入世、淺顯的信仰特質,無須過度的放大或渲染。王順民(北縣新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