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葉、柿子 200植物染織成藝術 曹麗蕙 |2020.09.08 語音朗讀 226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染織藝術家陳景林(左)與妻子馬毓秀。圖/天染工坊提供 二○○八年陳景林與馬毓秀將天染工坊從台北遷回南投後,常常可見作品懸掛風乾的美景。圖/天染工坊提供 陳景林二○一四年與服裝設計師徐秋雨合作的禮服設計:福爾摩沙的精靈系列。圖/天染工坊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一幅幅藍染山水畫、柔美色彩的天然染布懸掛在庭院中,隨風搖曳,翩然翻飛,這是南投「天染工坊」的日常美景。知名染織藝術家陳景林與妻子馬毓秀是工坊創辦人,他分享:「天然染料最大的優點是環保與永續利用,又具豐富色彩美感與文化保存價值,是大自然慷慨的賜予。」來自南投水里的陳景林,自幼喜愛藝術與色彩,一九八四年由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因醉心纖維「軟雕塑」藝術,進入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學習染色與編織,並拜編織大師婁經緯為師,「我想利用這些傳統民間手工技藝,創作有別於過去大家熟悉的繪畫」陳景林透露初衷。後來,他與同為藝術家妻子馬毓秀前往中國大陸西南地區,深入二十多個少數民族,進行長達十年的染織工藝田野調查,後續也擴及中南半島、日韓等地,為創作與研究奠定基礎。一九九八年,他受台中編織工藝館的委託執行「找尋台灣的色彩」研究案,夫婦倆開始在台灣各地展開染料植物試色研究,從洋蔥皮到荷葉、楊柳,從杮子到木麻黃,尋遍大地芳草自然色,至今已開發逾兩百種植物染材。色彩使用後能分解回歸土地當被問及天然染色工藝有何魅力,讓他與妻子願攜手奉獻三十多年?陳景林笑說,天然染色色彩都源於大自然的礦物、動物、植物等,「使用後都能分解回歸大地」;反觀許多化學染料靠人工合成,半衰期太長,留在大地、河川、海洋就形成重大汙染。除了「親和環境」的環保意義外,另一價值就是色彩美感,「化學合成物純度高,但色彩不美,對比植物染料,過於呆板」。他舉咸豐草為例,「它的主色是黃色,但經過發色劑改變,可以發出黃綠、褐綠、粉綠色等,看起來柔美有活性,如同藝術家的調色,是色中有色。」一九二○至三○年代,台灣因化學染料的衝擊與取代,台灣傳統染坊迅速沒落消失,陳景林的研究與投入,對台灣地方天然染色技藝的復原助益甚大。尤其九二一大地震後,他們夫婦不斷受邀參與地方染色輔導,密集從事天然染色的推廣教學,更先後在三峽、新竹、鳳林、國姓、宜蘭等超過二十個社區,協助推動復原藍染、杮染與各種植物染。不僅如此,陳景林更將傳統工藝提升至藝術創作層次,用縫、綁、捆、紮、描蠟、型版等防染技術,孕育出一系列以山林大地為主題的作品,有讚美謳歌日月潭的美景,也有反省批判大地創傷的創作。他關切環境繪土石流三部曲「我從小居住在土石流區,就想將土石流對大地的危害轉化為藝術創作。」〈土石流三部曲之風韻、竄流、療傷〉即是他關切環境所做的三聯作品,他以毛筆沾蠟液做防染描繪,從一開始的芒草擺動的風韻,到土石流竄流的怵目驚心,最後為河流補丁覆蓋,象徵療傷止痛,展現藝術家的人文情懷與對土地的疼惜。五幅連屏接起的壯闊巨作〈濁水流長〉,為他以針代筆,用靛青代替墨色,以縫紮染技法,浸染出南投山水景象,成為「藍染山水畫」的濫觴。「這是我獨創的染色技藝,發表之後,很多人才看到染色工藝真的可提升為染色藝術。」該作對國內外都產生極大影響,「現今不少人也琢磨這樣的技法,中國大陸、南韓也都有上千人投入模仿學習」。「台灣本色.渲染菁彩──陳景林天然染色創作展」現正於彰化生活美學館登場,是集陳景林三十多年研究與創作大成的展覽,內容涵蓋藝術創作、空間裝置、服裝設計、生活工藝等共百餘件染織藝術品,讓民眾得以一窺天然染色工藝的精采,展期至九月十三日。 前一篇文章 里加白夜節 下一篇文章 美網 誤擊線審出局 小約止步16強 熱門新聞 01【閃文集】 一生擁抱自然——珍‧古德2025.10.2102佛光慈善音樂會 援助北宿霧重建2025.10.2203【小城故事】 兩冤家2025.10.2104佛光山新馬寺 為逾2200考生祈福2025.10.2105【歡喜收穫】 圓一個幸福園藝夢2025.10.2106東禪寺考生祈福會 助正念自信應考2025.10.2207談談蠟筆2025.10.2108極樂佛光童軍慶重陽 童行陪伴信仰傳承2025.10.2309粉蠟筆與油粉彩差別2025.10.2110大阪佛光人走入社區 結緣清荒神地車祭2025.10.2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為學生健康把關 南市發表營養教育專書佛大參訪汶萊 辦學特色獲當地高中肯定 南華雲水書車成果展 展現全台首創由孩子創作AR繪本 校外文化體驗計畫開跑 逾5000名師生走出校園口腔保健 壽山攜手獸醫為狒狒拔牙、根管治療策展水圳故事 小學生化身自然觀察家 作者其他文章國際佛光會 3度獲公益金質獎雲門關不掉的耳朵 聲響融入舞作故宮百年院慶 3大特展國寶雲集羅浮宮劫案示警 故宮強化安防維也納美景宮花繪展 12月綻放故宮百年紀念金銀條塊 一組逾2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