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葉、柿子 200植物染織成藝術

曹麗蕙 |2020.09.08
2126觀看次
字級
染織藝術家陳景林(左)與妻子馬毓秀。圖/天染工坊提供
二○○八年陳景林與馬毓秀將天染工坊從台北遷回南投後,常常可見作品懸掛風乾的美景。圖/天染工坊提供
陳景林二○一四年與服裝設計師徐秋雨合作的禮服設計:福爾摩沙的精靈系列。圖/天染工坊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一幅幅藍染山水畫、柔美色彩的天然染布懸掛在庭院中,隨風搖曳,翩然翻飛,這是南投「天染工坊」的日常美景。知名染織藝術家陳景林與妻子馬毓秀是工坊創辦人,他分享:「天然染料最大的優點是環保與永續利用,又具豐富色彩美感與文化保存價值,是大自然慷慨的賜予。」

來自南投水里的陳景林,自幼喜愛藝術與色彩,一九八四年由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因醉心纖維「軟雕塑」藝術,進入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學習染色與編織,並拜編織大師婁經緯為師,「我想利用這些傳統民間手工技藝,創作有別於過去大家熟悉的繪畫」陳景林透露初衷。

後來,他與同為藝術家妻子馬毓秀前往中國大陸西南地區,深入二十多個少數民族,進行長達十年的染織工藝田野調查,後續也擴及中南半島、日韓等地,為創作與研究奠定基礎。

一九九八年,他受台中編織工藝館的委託執行「找尋台灣的色彩」研究案,夫婦倆開始在台灣各地展開染料植物試色研究,從洋蔥皮到荷葉、楊柳,從杮子到木麻黃,尋遍大地芳草自然色,至今已開發逾兩百種植物染材。

色彩使用後

能分解回歸土地

當被問及天然染色工藝有何魅力,讓他與妻子願攜手奉獻三十多年?陳景林笑說,天然染色色彩都源於大自然的礦物、動物、植物等,「使用後都能分解回歸大地」;反觀許多化學染料靠人工合成,半衰期太長,留在大地、河川、海洋就形成重大汙染。

除了「親和環境」的環保意義外,另一價值就是色彩美感,「化學合成物純度高,但色彩不美,對比植物染料,過於呆板」。他舉咸豐草為例,「它的主色是黃色,但經過發色劑改變,可以發出黃綠、褐綠、粉綠色等,看起來柔美有活性,如同藝術家的調色,是色中有色。」

一九二○至三○年代,台灣因化學染料的衝擊與取代,台灣傳統染坊迅速沒落消失,陳景林的研究與投入,對台灣地方天然染色技藝的復原助益甚大。尤其九二一大地震後,他們夫婦不斷受邀參與地方染色輔導,密集從事天然染色的推廣教學,更先後在三峽、新竹、鳳林、國姓、宜蘭等超過二十個社區,協助推動復原藍染、杮染與各種植物染。

不僅如此,陳景林更將傳統工藝提升至藝術創作層次,用縫、綁、捆、紮、描蠟、型版等防染技術,孕育出一系列以山林大地為主題的作品,有讚美謳歌日月潭的美景,也有反省批判大地創傷的創作。

他關切環境

繪土石流三部曲

「我從小居住在土石流區,就想將土石流對大地的危害轉化為藝術創作。」〈土石流三部曲之風韻、竄流、療傷〉即是他關切環境所做的三聯作品,他以毛筆沾蠟液做防染描繪,從一開始的芒草擺動的風韻,到土石流竄流的怵目驚心,最後為河流補丁覆蓋,象徵療傷止痛,展現藝術家的人文情懷與對土地的疼惜。

五幅連屏接起的壯闊巨作〈濁水流長〉,為他以針代筆,用靛青代替墨色,以縫紮染技法,浸染出南投山水景象,成為「藍染山水畫」的濫觴。「這是我獨創的染色技藝,發表之後,很多人才看到染色工藝真的可提升為染色藝術。」該作對國內外都產生極大影響,「現今不少人也琢磨這樣的技法,中國大陸、南韓也都有上千人投入模仿學習」。

「台灣本色.渲染菁彩──陳景林天然染色創作展」現正於彰化生活美學館登場,是集陳景林三十多年研究與創作大成的展覽,內容涵蓋藝術創作、空間裝置、服裝設計、生活工藝等共百餘件染織藝術品,讓民眾得以一窺天然染色工藝的精采,展期至九月十三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