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擬推出「快活計畫」,要求各縣市教育局修正國中小學下課時間,把其中兩節的十分鐘下課時間縮短五分鐘,挪出十五至三十分鐘做運動,引發師生反彈。
台灣學生因缺少運動,導致體能不如亞洲各國,但改善之道,不應該以犧牲休息時間為手段。因為將每節下課時間縮短為五分鐘,累積運動時間,未必能達到健身效果,卻可能因缺乏休息而降低學習效果,我認為,以化整為零、寓運動於生活的作法,或許更為可行,如「鼓勵學生走路上學」、「課程融入運動」等。
台北縣目前已推行「校園安全走廊方案」,各校必須規畫學生安全上學路線,並增加導護商店,排除路線的坑洞、路障,並將路線送警方作為巡邏勤務參考;因此校方及家長應鼓勵學生,多利用安全路線走路上學,順便運動健身,既不必縮短下課時間,剝奪「同儕互動、情感交流」的時間,更可以減少家長接送的人力浪費。
其次,目前許多學校有母語教學,內容活潑有趣,如能適時加入運動活動,不僅健身,還可提升母語教學價值,如將課文內容以「玩大風吹」遊戲進行,學生為了搶到位子而滿堂跑,不僅不會打瞌睡,也能達到學習和運動的雙重目的。
教育主事者應要有宏觀、前瞻性或建設性的思維,而不是盡搞小鼻子小眼睛、缺乏創意和實益,並讓大家都反彈的「不快活」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