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不理性家長」教育要成功,除了好老師,也要好家長。教育部的十二年國教政策,計畫推動「促進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實施方案」,預計在三年內撥出經費二千二百萬元,加強家長研習、對話機制,並健全家長會功能、選拔「卓越家長會」。
對於少數「不理性家長」,教育部國教司長潘文忠表示,在最近的一些特殊案例中可以發現,家長會也不一定是全然站在家長這邊,組織健全、運作完善的家長會,反而可以避免少數一、兩位不理性家長產生的問題。
因此,教育部除了在去年公布「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教育事務辦法」,並在十二年國教政策中,特別擬出「促進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實施方案」,今年撥經費二百萬,明、後年則各一千萬元,落實家長參與教育事務的機制。
總經費當中,有九百萬將用於家長、行政人員的研習;此外,還將編印「家長參與教育行動指南」,訂定優質家長會指標,並辦理卓越家長會選拔;目的在於「培養個別家長及家長團體正向教育理念,促進與學校良性互動。」
由於部分家長會在地方上流於包攬學校工程、介入人事的管道;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林文虎甚至建議,教育部除表揚好的家長會,作為其他家長會更上層樓的典範外,對於運作不良的家長會也應有輔導機制。
桃園縣教師會理事長彭如玉認為,教育部去年公布的家長參與教育事務辦法中,有家長得請求獲得與其子女教育有關的資訊,學校及教師「不得拒絕」的規定,但對家長可以要求到什麼程度,又說得不清不楚,讓部分家長誤為就是「家長最大」,也是造成如今不理性家長衍生事件愈來愈多的原因之一,這部分教育部也應做更明確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