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不是病因 竟是救命警鈴

陳玲芳 |2020.08.26
2841觀看次
字級
耳鳴是許多人都有的困擾。圖/資料照片

【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耳朵裡有個聲音嗡嗡響不停,是許多人都有的困擾;然而,坊間卻出現許多「以訛傳訛」的錯誤觀念。如耳鳴會傷害聽力,久了會變耳聾;耳鳴代表耳中風,甚至會導致腦中風;多吃維他命B和銀杏,可以治好耳鳴等。

專家指出,其實耳鳴不是病因,絕大多數的耳鳴,是身體發出的警訊,表示身體某部位出現異常,提醒人們,該好好檢視自身健康狀況,找出引起耳鳴的真正原因。

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賴仁淙指出,台灣的耳鳴盛行率為一成四,大約有三百二十二萬人遭受耳鳴困擾,尤其夜晚,常有人因為耳鳴聲過大,無法好好入睡。

賴仁淙研究耳鳴二十年、治癒海內外數千名病患,他強調耳鳴並不難治,也不用急著想要根除,只要減少服用藥物、保持耳咽管健康、適時排解壓力、改善睡眠品質,大多數的耳鳴病例,在六個月之內都可以好轉。

耳鳴是警訊

須檢查各部位

賴仁淙說,耳鳴其實是身體的「救命鈴聲」,警告身體出現問題了,要趕緊找到原因。如睡眠障礙、細菌感染、聽神經瘤、鼻咽癌,甚至偏頭痛、更年期失調、胃食道逆流,都可能會造成耳鳴;所以,一旦出現耳鳴症狀,固然無需緊張,但也不能輕忽大意,必須仔細地檢查身體各個部位,考量耳鳴背後可能隱藏的問題。

「九成以上耳鳴,都是良性且短暫的;但若長時間出現耳鳴,尤其是單邊耳鳴,就需要特別注意。」賴仁淙表示,過去常認為因耳鳴而造成睡眠問題,但近年愈來愈多臨床及研究發現,事實正好相反,是因睡不好導致耳鳴發作。長期耳鳴,僅有百分之一至二的機率,是「腫瘤」所引起的。

賴仁淙說,許多患者長期處在耳鳴恐懼狀態,心理強力放大耳鳴感受,尤其失眠的患者,愈會專注於自己的耳鳴問題,因此陷入「愈鳴愈怕」、「愈怕愈睡不著」的惡性循環。他倡導「耳鳴減敏療法」,患者可在家中播放錄製好的大自然聲音,或是流水聲、瀑布聲等,訓練病人腦部過濾及忽略耳鳴訊號,淡化嗡嗡嗡的聲音,脫離耳鳴困擾。

搏動性耳鳴

腦部健康有關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楊道杰表示,最須注意的是「搏動性耳鳴」。

當耳朵開始出現「噠、噠」的耳鳴聲時,千萬不能輕忽,因為搏性耳鳴常跟腦部健康有關。

所謂脈搏性耳鳴,就是韻律與心跳同步,所以會聽到「噠、噠」聲,其實就是脈搏聲,主要是血管壁及血液流速變化所引起。包括硬腦膜動靜脈瘻管、頸動脈嚴重狹窄、或頸部腫瘤等,這些疾病初期,多半無明顯症狀,若持續放任不治療,有可能導致中風、腦出血,甚至喪命,千萬不可輕忽。

楊道杰建議,耳鳴患者就醫前,可先問自己五個問題,包括耳鳴發生於哪一側或者為雙側?耳鳴發作的時間,頻率及音頻高低?耳鳴時按壓某處,或者某種姿勢時,聲音會減弱嗎?發生耳鳴時是否會伴隨頭暈、頭痛,聽力或是視力減弱?曾有意識改變或半側肢體麻痺的現象出現嗎?

準備好答案,幫助醫生盡快確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