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台灣囝仔的妖怪想像》。圖/李家兆提供
【本報台北訊】正值農曆七月,然而隨觀念的改變,台灣不再視鬼怪為陰森恐怖的禁忌;台南市立美術館讓籤詩符咒登上藝術殿堂;國立台灣交響樂團推出「妖怪台灣」音樂劇;新北市資優資源教育中心教師李家兆,甚至讓鬼怪學走進國小課堂,帶領國小學生進行台灣妖怪研究。
李家兆去年九月起,帶領新店中正國小六年級資優班學生進行「獨立研究」課程。其中一組學生以「台灣妖怪」為題材,以一學年、每周三堂課的時間研究妖怪。學生還親自採訪研究「魔神仔」的人類學家林美容與妖怪小說家何敬堯。
李家兆表示,小孩都怕黑,一開始對黑暗中的東西的確感到懼怕,但做完研究後,「對『黑暗』不再害怕、懂得尊敬『黑暗』」,而妖怪的世界實在太有趣,讓學生對原本視為枯燥的「研究」充滿興趣、廢寢忘食,家長不但不怪李家兆指導「鬼」題材,反而打電話感謝。
在李家兆的引領下,學生領悟到鬼怪其實是人類創造的,「所謂的鬼怪大多反映出人類的正、負向特質」。他們以自己的形象創造各種妖怪,完成電子書《台灣囝仔的妖怪想像》。
亞洲鬼 南美館明年展出
此外,南美館日前藉策展「向眾神致敬──宮廟藝術展」,成為台灣首個讓籤詩與符咒登上藝術殿堂的美術館。一走進展場,中立著藝術家侯俊明以符咒為造型創作的大型裝置藝術「符籙蒐」,一旁的櫃子展示各種古老籤詩與符咒。
「社會議題可以成為當代藝術,為什麼宗教不可以?」南美館館長潘襎說,台南市是「眾神之都」,人和神明之間距離很近。南美館從心靈和社會議題的角度探討神鬼文化,再用藝術手法呈現。他並透露,明年還將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合作年度大展「亞洲的鬼與地獄」。
表演藝術界也吹起神怪風。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年底將推出台灣首部妖怪音樂劇「妖怪台灣」,以何敬堯的《妖怪台灣》為藍本;明華園則推出神仙戲《鯤鯓平卷》。何敬堯說,這波新的妖怪風把妖怪「從陰暗的角落拉出來」,為妖怪塑造活潑明亮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