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作者繪黃興
圖/林一平
文/林一平
張竹君在武昌革命後八天率領赤十字會男女醫生等一百二十名救護隊員前往武昌,道旁觀者皆驚為未見,而西人皆肅然尊敬。《申報》稱讚其 「願不避勞瘁親赴戰地以救同胞,其急公好義之心亦可敬已」。當時北洋精銳部隊大舉南下,武漢局勢混亂,張竹君掩護革命黨人黃興(1874-1916)、宋教仁、陳果夫、徐宗漢等人隨隊同往。到達武昌後,黃興及時擔任革命軍戰時總司令,打退北洋軍隊,使岌岌可危的形勢穩定下來,亦導致各省紛紛獨立,清政府垮台。戰爭結束,起義軍授予張竹君「巾幗偉人」匾額。
1911年張竹君在趕往武昌前曾經登報,攻擊沈敦和的中國紅十字會帳目不清,「竊慈善二字,欺世盜名利」。沈敦和聲稱自己並未搜刮錢財,但承認並未及時向捐款者公布捐款的使用情況。然而張竹君自己也違背紅十字會國際慣例,在敵對雙方之間,沒有保持中立,護送作戰一方的主要將領,破壞了紅十字會信用。反觀沈敦和的中國紅十字會則嚴守中立,其目的僅單純的救死扶傷。
張竹君身材高挑,鵝蛋臉,高鼻梁,大眼睛,喜歡穿洋裝和高跟鞋。她平時以男裝在廣東行醫,每次出門去醫院,都坐四個人抬的敞篷椅轎,引得路人佇足側目而視。張竹君被看得不好意思,出門便順手帶上精裝洋書一本,假裝在轎上看書。其實轎子顛簸,無法讀書,因此朋友戲稱她是「張竹君坐大轎——倒看洋書」。張竹君名氣甚響,在路上遇見強盜,報出名號後,歹徒都斂容正色,鞠躬而退。張竹君在廣東善與地方紳商名流交際,當時名人盧少歧和馬君武爭奪張竹君的青睞,發動了猛烈的追求攻勢。馬君武更以法文寫情書給她,表白道:「莫怪初逢便傾倒,英雄巾幗古來難」。張竹君不為迷湯所動,加以拒絕。這段過程被胡漢民戲稱為「驢馬爭獐」(盧馬爭張)。
張竹君致力於女權運動,終身未嫁。當時報紙對她的評價是「救死扶傷,志慮宏遠,宗趣正大,南丁格耳之再見」。
中國在二十世紀前葉戰亂之時,紅十字會標誌被當成護身符。扛著紅十字大旗,不僅能更為安全地在戰區通行,避免受到雙方士兵的騷擾和侵襲,甚至還能在交通、稅收等方面享有直接的好處。1918年美國紅十字會對中國紅十字會進行祕密調查,發現紅十字會的招牌被濫用,商人出售會旗,賺取大量錢財,一有風吹草動,整條街道都會掛滿紅十字會旗幟。沈敦和背了很大的黑鍋,有讀者投書《申報》,勸他「瞻顧大局,別謀生財之道」。
今日自由社會,民意高漲,網路發表言論的管道多元暢通,人人都有意見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捐款到紅十字會,金錢流向往往會被質疑要公開透明。如何有效運用捐款,紅十字會主事者要有相當的智慧來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