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未來「人工冬眠」成真,有機會應用在太空旅行領域。圖/美聯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日本科學家在老鼠身上發現被稱為「Q神經」的「睡眠開關」,只要經強烈刺激,老鼠身體就會變冷、進入類似冬眠狀態,未來若能讓人類成功冬眠,有機會廣泛應用在醫學及太空旅行領域。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二○○六年十月,一名男子在日本兵庫縣神戶市六甲山發生意外,二十四天後獲救時體溫僅攝氏二十二度,竟仍有微弱呼吸,最後保住一命。
這種情況跟「冬眠」雷同,在這個引發騷動的事件十多年後,「人類只要開啟某個模式也有可能冬眠」的新聞出現,那就是從老鼠身上找到了「睡眠開關」。
日本筑波大學國際統合睡眠醫科學研究機構教授櫻井武等人,六月在老鼠身上找到能造成類似冬眠狀態的腦神經迴路,研究發表在國際頂級科學期刊《自然》(Nature)。
在老鼠的實驗中,只要強烈讓主掌腦部睡眠與清醒的一部分神經(稱為「Q神經」)活動,老鼠的身體就會變冷然後靜止不動。這種降低體溫與體內代謝,以便將能源消耗減到最低程度的冬眠,可說是一種「極致節能」。
只要有刺激Q神經的化學物質,或許就能像老鼠一樣進行「冬眠」。包含人類在內的哺乳類動物幾乎都有Q神經,櫻井說,要說人類擁有冬眠的能力也不奇怪。
如果未來「人工冬眠」成真,可望用在醫療方面,爭取治療時間,或者用在太空旅行,實現太空人前往火星探險的想法。
熟悉冬眠領域的日本北海道大學教授山口良文說,很多哺乳類都會冬眠,所以無法否定人類冬眠的可能性。人類的祖先曾走過冰河時期,讓這種能忍耐嚴寒的系統進化,也不是不可思議的事。
在日本北海道、東北地方、北歐及北美等地,冬天的酷寒會讓人類活動降低,出現像是憂鬱症狀的「冬季憂鬱」,有人推測,這種症狀可能就是人類過去曾冬眠過留下的痕跡。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協助的一間企業曾提出報告,針對搭載六人、朝火星出發的小型太空船試算,如果太空人能進入冬眠狀態,減少所使用的氧氣與食物,就算是地球往返火星需四百天的旅程,對太空人來說也就是一瞬間的事。
歐洲太空總署(ESA)去年也表明正在研究人工冬眠,為至今只能在科幻電影看到的世界,帶來一點現實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