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統計,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間,有超過半數網友曾使用餐飲外送服務,在這之中有逾七成網友願意在疫情過後繼續使用。調查其餘消費者的不續用原因,發現有四成是由於「不想額外支付外送服務費」。
分析師認為,消費者對餐飲外送服務的需求逐漸提升同時,仍未養成「付運費」的習慣,考驗平台業者的創新能力。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帶來生活型態改變,餐飲外送等「宅經濟」商機隨之「起飛」。MIC調查台灣網友上半年疫情期間使用餐飲外送的狀況,發現有百分之五十三點三的網友曾使用過相關服務,其中有一成九在這段時間首次使用餐飲外送;在疫情期間使用頻率增加的消費者,則占了百分之二十二點一。
根據調查,疫情期間曾使用美食外送服務的消費者,高達七成七表示未來會繼續使用,MIC認為,未來美食外送服務將成為一種新常態。
不過,尚未使用過、或是不想再繼續使用的消費者,則因為「不想額外支付外送服務費」、「平台的商品單價比實體店家貴」等主要原因,不考慮使用餐飲外送服務。
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王琬昀指出,台灣消費者對於美食外送的需求與接受度確實有逐漸提升的情形,但距消費者養成付運費的習慣仍需要更多時間。目前已有外送平台業者發展訂閱模式,她強調,要留住訂閱客戶的關鍵,包含持續強化如餐廳選項的獨特性、外送員的素質與態度,也可透過評分機制累積更多數據,發展餐點推薦系統,或根據不同地域的消費者飲食偏好,為餐廳打造適合的外送餐點等創新商業模式。
疫情期間消費者使用餐飲外送服務的動機,逾半數是因為「省去外出與排隊時間」,也有近四成網友的理由是「減少外出接觸人群的機會」、「折扣優惠」、「不想出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