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校園過路費

文/蔡慶樺 |2020.08.09
1521觀看次
字級
蔡慶樺 以研究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政治思想獲政大政治學系博士學位。現任職外交部,曾派駐德國,對於德國思想、文化、語言、政治、文學、社會議題是著迷的閱讀者及書寫者。圖/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文/蔡慶樺

某日讀《南德日報》,看到一個詞覺得很有意思:「校園過路費」(Campus-Maut)。

校園過路費,是記者用以戲稱大學學費的新造複合詞。《南德日報》的教育版,做了一個關於大學應不應該收學費的專訪。傳統的德國大學不收學費,每學期只收一些雜費,外國學生也不例外。但是近年來有些邦開始收取學費,原則上每學期五百歐元,最知名的例子是,財政狀況甚佳的巴登符騰堡邦向非歐盟學生收每學期一千歐元學費,引起很大的爭議。

在《南德日報》的訪談中,專家認為大學不收學費,但是幼稚園卻要收費是錯誤的,應該要反過來,才是正確的政策。我可以理解這樣的態度,因為大學是研究的地方,不一定每個人都必須走上研究之路,但幼稚園卻是每個家長都會送小孩去的。在人們愈來愈不生小孩的時代,把教育支出補助挪移到幼稚園,確實是個可理解的政策。

但是對很多大學生來說,可沒那麼願意接受了。很多朋友跟我聊天時都聽過我提起這個例子。許多年前,我還在德國讀書時,我繳的每學期雜費是一百七十歐元左右,但是那時候北萊茵西法倫邦開始討論要收每學期五百歐元,此事在那個許多出身自工人家庭的學生組成的大學,引起軒然大波。某一天,我跟一位美國同學走在一起,經過學校圖書館前,不懂德文的同學看到很多人在那裡露營,覺得奇怪,問我發生什麼事,我告訴他,是因為邦政府要收學費,他們便在校園裡露營霸占廣場,以示抗議。同學吐了吐舌頭,問學校要收多少錢,我說五百歐元,他很驚訝地說:What?

來自美國私立大學的他,無法理解德國學生們如此咬牙切齒地與政府周旋,只為了每學期五百歐元。其實我也覺得五百歐元不貴。當年讀高中時,我並沒有得考多好的雄心壯志,只知道我一定得念國立大學,否則肯定是讀不起私立大學的。即使讀了國立大學,我還是得辦學貸以完成學業。但即使是對學費很敏感的我,當年也覺得五百歐元不過就台灣國立大學的學費吧,似乎沒有那種不共戴天之仇的感覺。不過,對德國學生來說,原來不用繳,現在要他們繳,差異實在很大,那一口怨氣吞不下去吧。

以前我一位留德的老師認為德國大學免學費這件事,不是不用繳,而是讀完才繳。因為德國稅賦高,用以支付教育經費的能力也高,就先訓練你,讓你出社會後才工作繳高所得稅,以回饋後來的學生。這也算是一種世代契約。

說到校園過路費這個詞,感覺好笑,但我覺得確實有幾分道理(雖然記者可能沒有意識到)。古早時的大學教授,很多並無固定教職,而需依賴授課時向學生收的費用度日,康德、黑格爾、席勒都當過這樣的教師。這筆去聽特定教授的課得交的聽課錢,德文叫做Kollegiengeld,我曾經在圖書館翻閱過十九世紀維也納大學的開課目錄,很多課程後面都明確規定該堂課將收取多少小時的聽課錢。這筆費用可說是直接給教師的「過路費」。某種意義上確實是過路費,老師們鋪好了一條道路, 除了某些滿足免繳聽課錢條件的學生外,其他人要跟著走這條道路,便得交道路使用費,以感謝開路者的辛勞。

黑格爾的大帽子

黑格爾的學生曾經畫了一幅他登壇講課的圖,前方放著一頂大帽子,應該就是收錢用的。參觀博物館時,看到那些古代哲學教授留下來的文物,往往也可以看到他們的帳本,記錄多少學生修課,哪些還沒交錢。例如我曾在哥廷根大學圖書館裡,看過展出知名物理學家利希滕貝格(Georg Christoph Lichtenberg)的生平資料,其中有一個有意思的文件,是他任教大學時的出席學生名冊,他在冊子上點名,並記錄已經繳錢的學生。這個冊子很能顯示當年大學教師依賴出席學生繳納聽課錢的狀況。記得多年前我在德國大學上德文課,下課時每個人掏出三歐元放在桌上給講師,仍存古風。

這種制度下,教師之間自然會競爭學生數目,那不只是學術聲望之爭,也是收入之爭。當年叔本華跑到柏林大學,就視如日中天的黑格爾為其對手,刻意把課程開在與他同時段,結果可想而知,學生都跑去黑格爾那裡了,沒多久,收不到 Kollegiengeld 的叔本華只好黯然離開柏林。

有一種例外是不用交這種過路費的,就是那些公共課程。當時的課程分為公共課程(Collegia publica)以及私人課程(Collegia privata),兩者的比重及開設辦法各校不同。根據奧地利史家布魯克穆勒(Ernst Bruckmüller),維也納大學大約在十九世紀中葉引入聽課錢制度,當時維也納作為奧匈帝國中心,維也納大學是帝國高等教育中心,學生數眾多,每個教授每年約可以收到八千至九千元的聽課錢,但是,每三個學期,教授便有義務開設一次公共課程。由此可知,高等教育有其公共使命。

後來德國大學的免收學費政策,其實也可視為教育公共化的思惟。現在想開始收學費,絕非是因為德國缺錢,而是標誌這個時代對於教育的思惟及定位轉變了,從 publica移向了 privata。教育的路上,愈來愈難尋免收過路費的路徑了。

(摘自《德語是一座原始森林》,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作者簡介

蔡慶樺

以研究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政治思想獲政大政治學系博士學位。現任職外交部,曾派駐德國,對於德國思想、文化、語言、政治、文學、社會議題是著迷的閱讀者及書寫者。作品有《爭論中的德國》、《邪惡的見證者》、《美茵河畔思索德國》、《萊茵河哲學咖啡館》等。此外,曾獲2018年及2019年人權新聞評論獎,曾入圍2019年台灣文學金典獎,並獲2020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類)。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