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全球新冠病毒疫情持續升溫,據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推估,假設感染高風險國家地區每月五千人入境台灣,以現行策略,將漏接一百零四例無症狀感染者及七例潛伏期個案;反之,若入境及隔離檢疫期滿前都採檢,即使是從高風險國家地區入境者,只居家檢疫五天,也不會遺漏任何病例。
現行入境旅客邊境與社區管理機制,不論本國籍或外籍人士入境時,健康評估有症狀者由機場攔檢後送採檢,無症狀者則居家檢疫十四天,居檢期間有症狀者由衛生單位評估送醫採檢,居檢期滿後,仍須七天自主健康管理,透過雙向簡訊關懷健康狀況,有症狀時就近就醫。
居家檢疫開始或結束前全面採檢,為社區加一層保護,備受各界近期關切,但「入境篩檢」每日成本就要四百二十萬元,指揮中心卻發現效果差強人意,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以菲律賓入境全篩為例僅發現兩名,以現行機制也能找出無症狀入境者,甚至發現一名有症狀卻「偽陰」漏網之魚。
針對「居家檢疫結束前篩檢」,指揮中心引用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發病九日後,無法分離出活病毒」的文獻,強調完成居檢個案無傳染力,篩檢每日成本四百二十萬元,更需將每位居檢者視為疑似個案後送處理,不僅耗損全套防護設備,也需動用大量的人力,卻無法增加阻斷傳染的能力。
但前台大醫師林氏璧在網路貼文指出,理解最後決定保持原本的政策,「四、五月歐美境外移入最嚴重時,就是用這樣的模式擋下來的」,但對十四天結束無傳染力感到存疑,如果無症狀感染者,在第十四天才開始進入呼吸道病毒量高階段,其於居家檢疫及自主健康管理七天後仍傳染風險。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也說,發病九日無感染力有疑慮,為確保策略成本效益,應走向「精準入境策略」,例如高風險國家除入境檢測,檢疫第五天二採;中風險國家入境者檢疫第五天採檢;低風險國家維持居家檢疫十四天,甚至建議採檢費用可採民眾或企業自費。
「入境篩檢」或「居家檢疫十四天後採檢」每日需耗費四百二十萬元,成本確實高,若轉由民眾自己出錢,繼能達到最高保障,政府也不會花大錢。
對此,莊人祥僅回應,目前機場只針對有症狀者公費採檢,也並未提供自費篩檢,如要開放自費篩檢,在機場需有另外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