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樹抗暖化少砍比多種有效 文/陳塵 |2020.08.01 語音朗讀 326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面對地球愈來愈熱的難題,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副秘書長鄭佾展說,讓城市降溫最快最好的方式,就是多種樹,但台灣各界至今仍缺乏這樣的意識。圖/取自網路 國際環團發起在全球各地進行種樹計畫。圖/取自網路 歐洲熱浪令當地人吃不消。圖/取自網路 文/陳塵今年夏天你熱壞了嗎?專家指出,如果人類再不多種點樹,幫助地球降溫,未來世界各大城市將會熱到難以居住,人類的命運也將面臨威脅。問題是,每棵樹要種20年以上,才能發揮減碳效用,有沒有方法能快速又有效的讓樹木成林呢……面對地球愈來愈熱的難題,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副秘書長鄭佾展說,讓城市降溫最快最好的方式,就是多種樹,但台灣各界至今仍缺乏這樣的意識。尤其大台北盆地本身是個大烤爐,加上全球暖化影響,若大家還是拚命在做水泥建設、砍樹,氣候危機將會讓人很難住下去。研究證實森林可降溫相信在炎熱的夏天曾去到大安森林公園的人會很有感,只要走到大安森林公園的樹蔭下,可以明顯感覺到降溫的效果,這就是樹木的重要功能之一。樹木被稱為「大自然界的空調」,樹蔭可以遮蔽陽光直射,且太陽輻射中7成的紅外光,可以被樹葉反射,會讓人感覺比較涼,可見,要改善城市熱島效應,多種樹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事實上,大安森林公園中的生態相當豐富,不但常見松鼠跑上跑下,還種滿各種植物,眾多的樹木可以淨化空氣、調節溫度,森林公園就像是都市之肺,只是在台北這個悶燒鍋裡,光靠一處大安森林公園是遠遠不夠的。10%綠覆率無助減碳排鄭佾展說,都市計畫法裡提到,每個城市應有10%的綠地,但在國際上,各國普遍認為,超過20%的綠覆率(公園綠地面積比例),比較適合營造一個宜居城市。「目前台灣六都,即便都計法有10%綠地的規定,實際計算時,卻都摻雜一些公共設施綠地在內。」也就是說,嚴格審視六都都會區,並沒有任一都達到10%完整綠地的目標,也沒有任一都進行綠地的規畫或開闢。鄭佾展強調,大面積栽種樹木,可以改變城市微氣候,可惜台灣六都的綠地,很多僅是草地,而草地其實並不能取代樹木的功能。森林會呼吸顯著降溫近年研究也顯示,樹木並不只是會吸收二氧化碳,而是比較像在「呼吸」。英國伯明罕大學的研究顯示,每平方公尺的樹林,一年會吸收1.7公斤的二氧化碳,但同時也會釋放1.2公斤。所以一定要種樹到一定的數量,才能減緩全球暖化的速度。威斯康辛大學麥迪森分校在2019年曾做過一個實驗,發現一個城市街區,若有40%的樹木覆蓋率,可以為街區及城市顯著降溫,即便覆蓋率只有20%也有效果,最熱和最涼爽區域日溫差可達3.5℃。多保留少砍伐更實際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研究員高思齊說,如果想打造一個足夠降溫、足夠抵抗熱島效應的城市,要有一定數量的樹木,但目前六都對於所謂「樹冠覆蓋率」,或者是樹木的數量(比例),都沒有直接的規定。環保專家期待六都,未來在進行土地開發行為時,如果在該塊土地上原本就有樹木或樹林,建議規定砍伐數量不可以超過一定比例,盡量保留原有的植栽,才能避免綠地不斷被「吃」掉,或「砍大樹,種小樹」緩不濟急的補救方式。悶燒鍋中的地球今夏,全台像烤番薯般熱烘烘,不少民眾被炙熱的陽光,及動輒逼近40℃的氣溫,嚇到不敢也不想出門,更擔心此後酷暑年年,將永無舒爽的夏日生活。近期,全台頻頻出現38℃以上的高溫(紅色警戒),7月24日中午,氣溫更飆升到39.7℃,不但是台北氣象站設站124年以來,歷史紀錄的最高溫度,北市今年6月的均溫,也創下史上新高紀錄,用電量一再破表,讓人身心極不舒服,懷疑地球是不是快要燒起來了?事實上,一些很少被熱浪襲擊的溫帶地區城市,以往即便在夏天,也大多維持在25℃左右,頂多一兩天飆出接近30℃的高溫,因此住家及大眾運輸系統通常都不需裝設冷氣,但近幾年,這些城市屢屢出現接近40℃的高溫,使得當地居民上下班(學)搭公車時都苦不堪言。往年夏天很短,也很少超過30℃的中歐,去年飆高到40℃左右,西班牙、法國、比利時、義大利、捷克、德國……都曾出現41℃高溫。熱浪侵襲導致去年夏天,法國7月、8月的死亡人數多出1500人,因此今年再次出現極端熱浪,法國不敢輕忽。除此之外,受到全球暖化影響,除了北極溫度高達30℃,以致冰架崩塌快速融冰,全球性的高溫,更直接衝擊水資源、農業、能源等生存條件,在熱島效應下,居住在城市中的人,愈來愈難以忍受戶外的高溫,只能成天躲在開著空調的房子裡,而轟隆隆的冷氣系統,又使得城市的溫度更加燠熱難忍。種樹不必從零開始環境專家指出,「種樹救地球」的行動,聽起來很有吸引力,也被認為是一種快速而有效的氣候行動。不久前,有科學團隊找出全世界可以種下多達1兆棵樹的合適地點,宣稱大規模的種樹行動,可以吸收大約全球2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去年夏天,衣索比亞政府宣布該國達成一項新的世界紀錄:數千名志願者,一天內在該國種了3億5300萬棵樹。不過,聯合國環境署淡水、土地與氣候計畫主任克里斯汀森提醒,人們對森林和樹木愈來愈有熱忱是件好事,恢復生態系統也確是扭轉氣候變遷和實現永續發展目標的關鍵,但仍需要注意一些潛在陷阱。克里斯汀森綜觀過去幾十年來,數十個國家的造林和其他生態恢復工作,所累積的寶貴經驗教訓,提出「全球森林和景觀重建合作組織」基本原則,認為可幫助降低成本,並盡可能降低未來的氣候風險。原則如下:1.復育生態系統的第一條規則是停止破壞森林、溼地和其他關鍵「綠色基礎設施」。保護自然棲息地,絕對比破壞後再復育更便宜。2.最具成本效益的恢復方式,便是與自然力量合作。事實上根本不需特別種植新樹,因為全世界大多數生態系統,在土壤中早就留有種子,而且大多是容易存活的原生樹種,只要透過自然再生的機制,就可以比植樹更便宜、更成功。例如,撒哈拉地區有一種成功且快速的景觀恢復技術,是利用曾經有大批樹木的土地,其地表下可能有殘餘根系,透過農民澆水培養,便可快速恢復生機。實驗結果令人驚歎 ,幾年之內,大片的樹木回到一度貧瘠乾燥的大草原,帶來水、生產力和生命。3.種樹仍有其必要,但不必從零開始。平均來說,樹木需要20~30年才能夠開始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且樹苗在生長初期時十分脆弱,容易受到乾旱、洪水與病蟲害的摧殘,需要細心照顧與呵護,定期疏開空間讓樹生長,不能任其自生自滅,所以需要擴大社會參與,讓當地居民成為計畫的一分子,隨時留意氣候變遷,學習林地管理,才能顯現成效。 前一篇文章 體內環保 從減糖做起 下一篇文章 馬桶省水新希望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3【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6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10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交通號誌 夏日減秒因應 未來建築潮流 和小生物當鄰居倫敦空汙地址 改變歐洲房價網購減碳 從包裝循環利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