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樹抗暖化少砍比多種有效

文/陳塵 |2020.08.01
3269觀看次
字級
面對地球愈來愈熱的難題,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副秘書長鄭佾展說,讓城市降溫最快最好的方式,就是多種樹,但台灣各界至今仍缺乏這樣的意識。圖/取自網路
國際環團發起在全球各地進行種樹計畫。圖/取自網路
歐洲熱浪令當地人吃不消。圖/取自網路

文/陳塵

今年夏天你熱壞了嗎?專家指出,如果人類再不多種點樹,幫助地球降溫,未來世界各大城市將會熱到難以居住,人類的命運也將面臨威脅。問題是,每棵樹要種20年以上,才能發揮減碳效用,有沒有方法能快速又有效的讓樹木成林呢……

面對地球愈來愈熱的難題,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副秘書長鄭佾展說,讓城市降溫最快最好的方式,就是多種樹,但台灣各界至今仍缺乏這樣的意識。尤其大台北盆地本身是個大烤爐,加上全球暖化影響,若大家還是拚命在做水泥建設、砍樹,氣候危機將會讓人很難住下去。

研究證實森林可降溫

相信在炎熱的夏天曾去到大安森林公園的人會很有感,只要走到大安森林公園的樹蔭下,可以明顯感覺到降溫的效果,這就是樹木的重要功能之一。樹木被稱為「大自然界的空調」,樹蔭可以遮蔽陽光直射,且太陽輻射中7成的紅外光,可以被樹葉反射,會讓人感覺比較涼,可見,要改善城市熱島效應,多種樹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事實上,大安森林公園中的生態相當豐富,不但常見松鼠跑上跑下,還種滿各種植物,眾多的樹木可以淨化空氣、調節溫度,森林公園就像是都市之肺,只是在台北這個悶燒鍋裡,光靠一處大安森林公園是遠遠不夠的。

10%綠覆率無助減碳排

鄭佾展說,都市計畫法裡提到,每個城市應有10%的綠地,但在國際上,各國普遍認為,超過20%的綠覆率(公園綠地面積比例),比較適合營造一個宜居城市。「目前台灣六都,即便都計法有10%綠地的規定,實際計算時,卻都摻雜一些公共設施綠地在內。」也就是說,嚴格審視六都都會區,並沒有任一都達到10%完整綠地的目標,也沒有任一都進行綠地的規畫或開闢。

鄭佾展強調,大面積栽種樹木,可以改變城市微氣候,可惜台灣六都的綠地,很多僅是草地,而草地其實並不能取代樹木的功能。

森林會呼吸顯著降溫

近年研究也顯示,樹木並不只是會吸收二氧化碳,而是比較像在「呼吸」。英國伯明罕大學的研究顯示,每平方公尺的樹林,一年會吸收1.7公斤的二氧化碳,但同時也會釋放1.2公斤。所以一定要種樹到一定的數量,才能減緩全球暖化的速度。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森分校在2019年曾做過一個實驗,發現一個城市街區,若有40%的樹木覆蓋率,可以為街區及城市顯著降溫,即便覆蓋率只有20%也有效果,最熱和最涼爽區域日溫差可達3.5℃。

多保留少砍伐更實際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研究員高思齊說,如果想打造一個足夠降溫、足夠抵抗熱島效應的城市,要有一定數量的樹木,但目前六都對於所謂「樹冠覆蓋率」,或者是樹木的數量(比例),都沒有直接的規定。

環保專家期待六都,未來在進行土地開發行為時,如果在該塊土地上原本就有樹木或樹林,建議規定砍伐數量不可以超過一定比例,盡量保留原有的植栽,才能避免綠地不斷被「吃」掉,或「砍大樹,種小樹」緩不濟急的補救方式。

悶燒鍋中的地球

今夏,全台像烤番薯般熱烘烘,不少民眾被炙熱的陽光,及動輒逼近40℃的氣溫,嚇到不敢也不想出門,更擔心此後酷暑年年,將永無舒爽的夏日生活。

近期,全台頻頻出現38℃以上的高溫(紅色警戒),7月24日中午,氣溫更飆升到39.7℃,不但是台北氣象站設站124年以來,歷史紀錄的最高溫度,北市今年6月的均溫,也創下史上新高紀錄,用電量一再破表,讓人身心極不舒服,懷疑地球是不是快要燒起來了?

事實上,一些很少被熱浪襲擊的溫帶地區城市,以往即便在夏天,也大多維持在25℃左右,頂多一兩天飆出接近30℃的高溫,因此住家及大眾運輸系統通常都不需裝設冷氣,但近幾年,這些城市屢屢出現接近40℃的高溫,使得當地居民上下班(學)搭公車時都苦不堪言。

往年夏天很短,也很少超過30℃的中歐,去年飆高到40℃左右,西班牙、法國、比利時、義大利、捷克、德國……都曾出現41℃高溫。熱浪侵襲導致去年夏天,法國7月、8月的死亡人數多出1500人,因此今年再次出現極端熱浪,法國不敢輕忽。

除此之外,受到全球暖化影響,除了北極溫度高達30℃,以致冰架崩塌快速融冰,全球性的高溫,更直接衝擊水資源、農業、能源等生存條件,在熱島效應下,居住在城市中的人,愈來愈難以忍受戶外的高溫,只能成天躲在開著空調的房子裡,而轟隆隆的冷氣系統,又使得城市的溫度更加燠熱難忍。

種樹不必從零開始

環境專家指出,「種樹救地球」的行動,聽起來很有吸引力,也被認為是一種快速而有效的氣候行動。不久前,有科學團隊找出全世界可以種下多達1兆棵樹的合適地點,宣稱大規模的種樹行動,可以吸收大約全球2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去年夏天,衣索比亞政府宣布該國達成一項新的世界紀錄:數千名志願者,一天內在該國種了3億5300萬棵樹。不過,聯合國環境署淡水、土地與氣候計畫主任克里斯汀森提醒,人們對森林和樹木愈來愈有熱忱是件好事,恢復生態系統也確是扭轉氣候變遷和實現永續發展目標的關鍵,但仍需要注意一些潛在陷阱。

克里斯汀森綜觀過去幾十年來,數十個國家的造林和其他生態恢復工作,所累積的寶貴經驗教訓,提出「全球森林和景觀重建合作組織」基本原則,認為可幫助降低成本,並盡可能降低未來的氣候風險。原則如下:

1.復育生態系統的第一條規則是停止破壞森林、溼地和其他關鍵「綠色基礎設施」。保護自然棲息地,絕對比破壞後再復育更便宜。

2.最具成本效益的恢復方式,便是與自然力量合作。事實上根本不需特別種植新樹,因為全世界大多數生態系統,在土壤中早就留有種子,而且大多是容易存活的原生樹種,只要透過自然再生的機制,就可以比植樹更便宜、更成功。

例如,撒哈拉地區有一種成功且快速的景觀恢復技術,是利用曾經有大批樹木的土地,其地表下可能有殘餘根系,透過農民澆水培養,便可快速恢復生機。實驗結果令人驚歎 ,幾年之內,大片的樹木回到一度貧瘠乾燥的大草原,帶來水、生產力和生命。

3.種樹仍有其必要,但不必從零開始。平均來說,樹木需要20~30年才能夠開始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且樹苗在生長初期時十分脆弱,容易受到乾旱、洪水與病蟲害的摧殘,需要細心照顧與呵護,定期疏開空間讓樹生長,不能任其自生自滅,所以需要擴大社會參與,讓當地居民成為計畫的一分子,隨時留意氣候變遷,學習林地管理,才能顯現成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