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凝視台灣 捕捉不同族群容顏

曹麗蕙 |2020.07.31
2250觀看次
字級
阮義忠與攝影作品合影。圖/記者曹麗蕙
《回家的路上》系列,二龍村林家的各房小孩一起洗澡,礁溪,一九七九年。圖/阮義忠提供
《人與土地》系列,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一九八六年。圖/阮義忠提供

【記者曹麗蕙專題報導】四十年前,一位年輕攝影師來到北埔客家村,黑狗狂吠、小孩丟石頭,他鍥而不捨,五年來造訪當地十三次,終於讓北埔老先生用招呼取代戒心迎接他的到來;後來他也為融入泰雅族四季部落,費時九年逢年過節跑到山上和村民度假,結婚去喝喜酒、出殯列於送葬隊伍中,連四季小學的開學和畢業典禮也不缺席,只為記錄村民最純粹的容顏。

他是台灣人文攝影家阮義忠、第一屆全球華人傳媒大獎「攝影文化貢獻獎」得主,自一九七四年開始拍照,上山下海,一步一腳印踏遍台灣各鄉鎮,捕捉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以及隨國民政府來台外省人的日常生活。近半世紀歲月過去,青絲變白髮,唯一不變的是他用鏡頭對這時代的深情凝視。

「每張照片都在述說寶島知足勤奮、刻苦耐勞的黃金年代,彰顯人與人互信、互愛、互助,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台灣價值。」邁入七十歲的他將多年心血,出版《台灣民間影像史冊:阮義忠經典攝影集》,並在紀州庵文學森林舉辦「《從心所欲》阮義忠七十回顧展」。

每張照片 都認為是唯一

「現今回過頭來看,半世紀前的台灣影像是我們共同鄉愁,整個時代的最大資產。」他說,那個年代的台灣價值已稀薄,而攝影的魅力就在於「把隨時都在變,隨時會消失的那一瞬間,化剎那為永恆」,「我把每張照片都認為是這一輩子的唯一」。

《台灣民間影像史冊》共有《北埔》、《人與土地》、《四季》、《回家的路上》等十冊,每一幅影像阮義忠都重新放大到手藝的極限,不僅承載台灣半世紀的記憶,也蘊藏一則則動人的故事。

四十年前,阮義忠拍北埔客家村時,村子保守封閉,但文化原生態保存很好,「這很吸引我,我不只能拍當下,也能拍出北埔百年前屯墾年代的面貌」。

他分享,北埔攝影集封面人物是中藥鋪主人蕭漢苗,在拍照兩年後享九十五歲耆壽往生。三十多年後,北埔照片來到新竹展出,蕭漢苗的兒、孫都來看展,還將照片中人物的故事細細述說,讓照片不只是藝術照,變成生動的北埔影像誌。然而讓阮義忠感動的是,展覽結束後,蕭漢苗兒子蕭欒飛從口袋掏出一個紅包給他,對他說:「我爸爸已把你視為家人,這是長輩對晚輩的禮數。」阮義忠感念在心:「紅包至今未拆,我把它放在北埔攝影集原稿的最上頭,要傳給子孫後代。」

而一九八六年,阮義忠在屏東牡丹鄉旭海村拍攝當地孩子翻跟斗的畫面,被他視為難度頗高的一張照片,原來該地當初屬軍事重地,本是為了電視節目《映象之旅》來拍攝,卻被士兵擋在外頭,就在將攝影器材交接運送過程中,他忽見遠方居民在玩翻跟斗,緊張氣氛下,他旋即按下快門,捕捉難得畫面,「畫面雖平凡,卻很震撼我,剎那間把人在天地間該有的位置清清楚楚標示,且要抓到跟斗翻到正好上下顛倒很難」。

攝影套書 凝縮庶民影像

《台灣民間影像史冊》是阮義忠將台灣昔日身影凝縮在照片中的攝影套書,也是台灣庶民影像的素歌,他認為攝影最大的力量並非記錄,「而是拍出平凡人不平凡的一瞬間」。他表示,當把別人生命中的光輝、火花、高貴、尊嚴都剛好掌握、表達出來,彼此的生命都會因此更豐富,「人性之光是至善的,有照片為證是真,傳達真情所在最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