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凝視台灣 捕捉不同族群容顏 曹麗蕙 |2020.07.31 語音朗讀 233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阮義忠與攝影作品合影。圖/記者曹麗蕙 《回家的路上》系列,二龍村林家的各房小孩一起洗澡,礁溪,一九七九年。圖/阮義忠提供 《人與土地》系列,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一九八六年。圖/阮義忠提供 【記者曹麗蕙專題報導】四十年前,一位年輕攝影師來到北埔客家村,黑狗狂吠、小孩丟石頭,他鍥而不捨,五年來造訪當地十三次,終於讓北埔老先生用招呼取代戒心迎接他的到來;後來他也為融入泰雅族四季部落,費時九年逢年過節跑到山上和村民度假,結婚去喝喜酒、出殯列於送葬隊伍中,連四季小學的開學和畢業典禮也不缺席,只為記錄村民最純粹的容顏。他是台灣人文攝影家阮義忠、第一屆全球華人傳媒大獎「攝影文化貢獻獎」得主,自一九七四年開始拍照,上山下海,一步一腳印踏遍台灣各鄉鎮,捕捉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以及隨國民政府來台外省人的日常生活。近半世紀歲月過去,青絲變白髮,唯一不變的是他用鏡頭對這時代的深情凝視。「每張照片都在述說寶島知足勤奮、刻苦耐勞的黃金年代,彰顯人與人互信、互愛、互助,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台灣價值。」邁入七十歲的他將多年心血,出版《台灣民間影像史冊:阮義忠經典攝影集》,並在紀州庵文學森林舉辦「《從心所欲》阮義忠七十回顧展」。每張照片 都認為是唯一「現今回過頭來看,半世紀前的台灣影像是我們共同鄉愁,整個時代的最大資產。」他說,那個年代的台灣價值已稀薄,而攝影的魅力就在於「把隨時都在變,隨時會消失的那一瞬間,化剎那為永恆」,「我把每張照片都認為是這一輩子的唯一」。《台灣民間影像史冊》共有《北埔》、《人與土地》、《四季》、《回家的路上》等十冊,每一幅影像阮義忠都重新放大到手藝的極限,不僅承載台灣半世紀的記憶,也蘊藏一則則動人的故事。四十年前,阮義忠拍北埔客家村時,村子保守封閉,但文化原生態保存很好,「這很吸引我,我不只能拍當下,也能拍出北埔百年前屯墾年代的面貌」。他分享,北埔攝影集封面人物是中藥鋪主人蕭漢苗,在拍照兩年後享九十五歲耆壽往生。三十多年後,北埔照片來到新竹展出,蕭漢苗的兒、孫都來看展,還將照片中人物的故事細細述說,讓照片不只是藝術照,變成生動的北埔影像誌。然而讓阮義忠感動的是,展覽結束後,蕭漢苗兒子蕭欒飛從口袋掏出一個紅包給他,對他說:「我爸爸已把你視為家人,這是長輩對晚輩的禮數。」阮義忠感念在心:「紅包至今未拆,我把它放在北埔攝影集原稿的最上頭,要傳給子孫後代。」而一九八六年,阮義忠在屏東牡丹鄉旭海村拍攝當地孩子翻跟斗的畫面,被他視為難度頗高的一張照片,原來該地當初屬軍事重地,本是為了電視節目《映象之旅》來拍攝,卻被士兵擋在外頭,就在將攝影器材交接運送過程中,他忽見遠方居民在玩翻跟斗,緊張氣氛下,他旋即按下快門,捕捉難得畫面,「畫面雖平凡,卻很震撼我,剎那間把人在天地間該有的位置清清楚楚標示,且要抓到跟斗翻到正好上下顛倒很難」。攝影套書 凝縮庶民影像《台灣民間影像史冊》是阮義忠將台灣昔日身影凝縮在照片中的攝影套書,也是台灣庶民影像的素歌,他認為攝影最大的力量並非記錄,「而是拍出平凡人不平凡的一瞬間」。他表示,當把別人生命中的光輝、火花、高貴、尊嚴都剛好掌握、表達出來,彼此的生命都會因此更豐富,「人性之光是至善的,有照片為證是真,傳達真情所在最美」。 前一篇文章 時空探祕特展 從遠古探索到未來 下一篇文章 晚明作品 蔡復一畫像 金門首件國家重要古物 熱門新聞 01【詩】蠟燭2025.09.1202台灣永續行動獎 人間福報獲金、銅獎2025.09.1203佛光山供僧 緬懷師恩廣植福田2025.09.1404火星生命跡象 最有力證據現蹤2025.09.1205氧2025.09.1206便利店變咖啡教室 失智嬤樂學展笑顏2025.09.1207歡慶文化日 南天寺共建和諧社區2025.09.1208旗山禪淨中心攜手鄰里 打造幸福旗山2025.09.1209笑氣 讓人笑不出來2025.09.1210預防血糖失控有訣竅 多運動做好壓力管理2025.09.1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風土心》典藏展 再現土地情感與生命追求高雄春藝重磅登場 三檔國樂新舊相融再現眷村場景 《六公里的返鄉路》獲休士頓影展金獎跟著時空旅人 探索現代建築與歷史場域故事再現傳統戲曲榮光 地藏庵化身戲台上演八仙傳奇讓心靈反璞歸真 鄭宗龍《毛月亮》國際巡演獲好評 作者其他文章傳藝中心挺兒童戲曲 將辦百場巡演北師美術館 探索航空飛行特展故宮萌主遠征捷克 秀魅力圈粉楊麗花戲曲傳奇 9月再現經典繪本作家鄭明進 獲金鼎獎特別貢獻獎故宮國寶首度東遊 玉鴨12月到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