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萬巒鄉在「八一三」超大豪雨後,鄉長徐統盛說:「萬巒從沒遭到如此強悍的水災!」認為「除了歸咎天災,也有人禍」。
萬巒因為檳榔葉柄大,加上每座檳榔園都有防竊圍籬,兩者成了一道道堵水牆,雨水排出。「要減輕水災,鄉公所要向檳榔農道德喊話」,徐統盛無法要求拆圍籬,只得建議檳榔農,颱風季節一定要清理檳榔葉,「不堵住排水就沒有水患」。
檳榔罪狀又添一樁,但徐鄉長的建議不是治本之道。
上次颱風來襲前,屏東霧台鄉好茶村有遭土石流埋沒之虞,全村撤離,從電視新聞可看見好茶村一叢叢的檳榔林,雖不能說檳榔是土石流的主凶,但應是元凶之一。
綠色黃金 水資源殺手
檳榔是淺根植物,水土保持功能不佳,對土壤沖蝕量甚大,前幾年南投等地土石流嚴重,一度有農民廢除檳榔園,改種其他作物,但後來未見其他檳榔農跟進。
當然這與檳榔號稱「綠色黃金」有關。台灣嚼檳榔人口眾多,由於檳榔栽植容易、回收快,可賺取暴利,農民栽種意願一直很高,因此山坡地持續遭濫墾,種植面積不斷擴張,有學者憂心提出「檳榔亡國論─台灣水資源的另一殺手」。
檳榔的害處還不僅於此。花蓮一名男子每天嚼食檳榔百餘顆,結果口腔肌肉纖維化,嘴巴張不開,無法進食,只能吃流質食物,必須手術解決,雖然術後良好,但若持續嚼食,罹癌機率仍高。
國家衛生研究院出版的「嚼檳榔引發之口腔黏膜纖維化症:流行病學與致病機轉」更指出,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最主要致病因子是嚼檳榔,癮者得此症的相對危險值為不嚼者的一○九至二八七倍。
致癌元凶 耗醫療成本
而據衛生署資料顯示,口腔癌是國人十大癌症死亡原因之一,發生率高居第七位,單就男性而言,發生率達第五位,死亡率為第七位。南台灣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患者中,有高達百分之九十六點三二嗜嚼檳榔。
嚼檳榔導致口腔黏膜纖維化,耗費健保資源甚巨,而颱風、大雨造成嚴重土石流的地區,也集中在大量利用山坡地種植檳榔的南投、花蓮等地。衛生保健加上水土保持不良,使國家付出慘痛代價。
面對失控的「檳榔危害」,防杜之道已十分清楚,須立刻立法明確禁止利用山坡地種植檳榔,違者課以刑罰,甚至應將檳榔視為煙毒等有害物質,逐漸宣導戒除,甚至禁食。
當然這會面臨相當大的阻力,包括檳榔農生計等問題,及民間視檳榔為「搏感情」的方式之一,但長遠來看,今天不做明天必將後悔,希望政府拿出魄力,抵擋利益團體的遊說壓力,制定政策貫徹執行,改變民間習性、引導農業轉耕,唯有這樣,才對得起後代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