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基會抽檢十一家品牌的平版衛生紙張數,竟有十家實際張數比標示少,由於消費者很少會點數衛生紙張數,所以結果頗令人訝異;而被點名張數短少的廠商表示,就算張數有誤差,仍符合國家標準的誤差許可,筆者認為,廠商很難自圓其說。
追究原因,如果是製造商因與量販店簽署「抗漲合約」,導致不符成本必須減料,那就要檢討量販店業者在「品質管制」的疏失,特別是量販店自營品牌,還發生這種狀況,可見量販店督導不周。
若是製造商因紙漿原料上漲,必須將本求利,無法透過漲價反映成本,只好「截長補短」降低虧損,則是損及消費者權益。若是廠商不願意承受虧損,應向消費大眾說明,而非偷偷摸摸地坑人。
筆者較擔心的是,如果連大廠商都會坑人,那其他的中小企業能秉持企業良心、社會責任的比例還有多少?衛生紙張數短少,不只是消費者權益受損的問題,更是「消費信心」問題,如果官方不介入取締,恐怕還有更多廠商會心存僥倖,嚴重影響到交易公平的消費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