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司馬昭、王朗與馬謖的出現,應知三國故事已進入尾聲。
司馬昭家族雖在三國晚期拿下曹魏的政權,並一統中國,其實他們的奪權之爭比竄漢的曹氏家族不遑多讓。以魏齊王(曹芳)嘉平元年(二四九年)的高平陵政變為例,基本上就是由司馬懿一手長期策畫的,他不僅誅殺專權的曹爽家族,剷除了曹魏政權的班底,同時也為司馬昭奠定了接班的基礎。
司馬昭真正開始掌權是在其兄司馬師病卒那年(二五五年),直到他擔任相國(二五八年),中間歷經對蜀漢姜維的討伐以及魏將諸葛誕的反叛,後在二六○年宮廷亦發生政變,由高貴鄉公曹髦(曹丕之孫)率領親信討逆司馬昭,被擊殺後,司馬昭另立曹奐(曹操之孫)為帝,自己封為晉王。二六三年滅蜀後,二六五年司馬昭卒,同年其子司馬炎逼曹奐讓位,建立西晉王朝。
羅貫中根據司馬昭掌權十年所發生的兩次重大事件寫成了「諸葛誕義討司馬昭」(一百一十一回)與「曹髦驅車死南闕」(一百一十四回)壯烈悲慘的事蹟。前者諸葛誕見魏國兩位老臣王淩(反司馬懿)、毋丘儉(反司馬師)慘遭滅門之禍,心中對司馬昭已不滿,遂於壽春進行叛變,司馬昭率大軍討伐,諸葛誕麾下數百人死前皆曰:「為諸葛公死,不恨。」其忠心程度可想而知。後者曹髦政變前說出傳世名句「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死時年僅二十歲。
與曹魏家族相較,司馬家族剷除異己的手段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是到手的權力在匈奴族劉淵崛起(三○四年)後,很快成了過眼雲煙。西晉前後二十多年(二八○滅吳~三○七南渡)的統治徒留罵名不說,還讓北方再度進入混亂的局面(五胡亂華)。
王朗被諸葛亮罵死的故事,也是羅氏的經典之作。魏主曹叡太和元年(二二七年)十一月,王朗隨大都督曹真出征,途中王朗自薦能用一席話說降諸葛亮。後王朗果於陣前喊話,以「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叫諸葛亮「知天命、識時務」,並且「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不失封侯之位。」
諸葛亮聽了大笑,先回稱沒想到一位漢朝大老元臣竟說出如此鄙俗之話來,接著反唇相譏:「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蒼生塗炭。」最後罵王朗「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茍圖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耶!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將歸於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果然王朗聽罷,立時氣絕於馬下。(九十三回)
當然這是一段於史無據的創作。王朗基本上是一位好臣子,曹操時代管司法,主張刑罰從輕;曹丕時代建議減少勞役,注重法治;曹叡時代諫領導人應崇尚儉樸,約束自己及家人。這與諸葛亮口中「諂諛之臣」是有一段距離,不過羅氏藉此機會把普天下尸位素餐者都痛貶一番,也算替小老百姓出了一口怨氣。
「失空斬」是平劇中知名的三段戲碼--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故事的主角看似馬謖,其實是指諸葛亮一生最嚴重的失誤。羅貫中抓住這個議題,從八十七回馬謖受重用開始,一直寫到九十六回被斬,共用了十回去推演,果然精彩叫座。
其實按《三國志》,諸葛亮初出祁山伐魏(二二八年),未派老將魏延、吳懿已受非議,後又讓「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劉備語)的馬謖任先鋒,果然兵敗街亭(甘肅秦安東北),失去漢中的咽喉。諸葛亮引咎辭職外,並下馬謖獄,同年馬謖死,年三十九。亮為此痛哭流涕。
「失空斬」中的空城計雖屬虛構,但最好看處即在孔明為化解司馬懿大軍壓境的危機,焚香操琴,以四兩撥千斤之法退敵一幕,機智中充滿深刻的反省意味。所謂反省是指馬謖之失源自孔明之過,為承擔後果,他傾全力補救,發揮「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與「置個人生死於度外」的人格特質,終於搶回一座城池,如何不令人動容?
事隔五六百年,再看羅氏的空城計,仍有「不虛此構」之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