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樞紐洩洪深孔19日洩洪景象。圖/新華社
三峽樞紐洩洪深孔19日洩洪景象。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自5月開始的強降雨後,華中華南發生洪水,至今已造成5000多萬人受災,大陸6分之1的土地泡在水裡。三峽水庫的入庫流量已達今年入汛以來最高值,三峽工程防洪能力受到質疑。大陸官媒新華社18日在報導中罕見首度承認,三峽樞紐運行部門監測紀錄顯示,三峽大壩有發生位移、滲流、變形等情形,但沒有具體透露各項詳細數據,僅透露「主要參數均在正常範圍內」,並且強調「大壩擋水建築物各項安全指標穩定」。
公眾對號稱可防「萬年一遇」洪水的三峽大壩作用產生質疑,有些人甚至質疑三峽水庫是否加劇重慶、武漢等上下游的洪災。大陸官媒援引專家表示,如果沒有三峽大壩,長江流域的洪水問題會更加嚴重。
防汛能力被質疑
專家:不能包打天下
大陸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副總工程師陳桂亞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說,三峽工程本身有明確的防洪任務,不能「包打天下」,有了三峽工程並不意味長江中下游防汛可高枕無憂。
陳桂亞表示,今年以來,長江流域平均降水量為750毫米,比過去增近2成。進入7、8月主汛期後,長江流域共發生9次明顯降雨,且幾乎沒有間歇期,導致整個長江流域降雨量比往年增4成,長江中下游更是較常年增6成,排在1961年以來首位。
面對外界對三峽大壩功能的質疑,陳桂亞提到,三峽工程主要的防洪任務,是提高城陵磯附近地區的防洪能力,減少分蓄洪量。多年來,汛期長江上游水量平均有3000億立方公尺,而三峽工程只能容納221.5億立方公尺的洪水。
據報導,依照水庫水位超過汛限水位量計算,截至18日下午6時,三峽水庫已攔蓄洪水近100億立方公尺,等同超過700座西湖的水量。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水文學與水資源學家王浩也曾表示,三峽水庫只能保長江中下游主流河道的防洪安全,不能解決支流洪水的問題,支流的洪水只能靠支流上的水庫來調控。此外,長江中下游很多地區的嚴重內澇,暴露出自身的排澇系統跟不上,不能歸咎於三峽大壩。
陳桂亞提到,由於長江流域將進入「七下八上」的防汛關鍵期,預計此波洪水退去後,三峽水庫將承受另一波來水。「七下八上」是指每年7月下旬到8月上旬,是大陸華北、東北地區降水最集中的一段時期。
淮河主支流暴漲
安徽小鎮萬人受困
長江洪患尚未平息,北方的淮河及支流連日來水位暴漲,汛情嚴峻程度直比長江。大陸官方18日宣布,淮河出現今年度「第1號洪水」,使大陸東部人口稠密的精華區,面臨長江、淮河洪水南北夾擊的險情。
安徽境內的淮河王家壩昨早因洪水高於保證水位而洩洪,沿岸首批2000名居民被迫緊急疏散。
安徽六安市近日降特大豪雨,河堤潰決,導致裕安區固鎮鎮19日被大水淹入,昨天為止有萬人被困,好多人都沒有東西吃,餓著肚子等待救援。一位當地官員昨天表示,固鎮鎮被困人員至少有一萬人,一艘橡皮艇能救5個人出來,「今晚之前肯定救援不完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