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今年上半年的景氣燈號,一再呈現代表「趨於衰退」的黃藍燈,甚至單月出現代表衰退的藍燈,引發各界撻伐,經建會於是研擬新的景氣燈號指標,結果新制首次上路,綜合判斷分數一舉跳升至二十九分,順利達成製造經濟成長榮景的任務。
官方版本的統計數字一向報喜不報憂,即使這陣子美國爆發次級房貸信用危機,導致全球股市大幅震盪,經建會官員還是老神在在,告訴民眾不必擔心,反而是每天戴著鋼盔往前衝的民間廠商,卻是十分誠實反映對未來景氣的看法,態度顯得比官方保守許多。
值得注意的是,外銷單項訂單的暢旺,壓過代表內需消費的批發零售、餐飲業營業額,表示目前台灣經濟還是持續「外熱內冷」,景氣是否真的就此一飛沖天,的確還有疑慮。
如果美國次級房貸危機沒有完全結束,很可能造成美國人消費能力和意願下滑,那麼對美國出口依存度相當高的台灣電子產業,勢必受到波及,連帶拖累國內生產毛額(GDP)下降一個百分點以上。
這種連動目前看來似乎無法避免,只是會在什麼時候發生而已,因此筆者都認為,台灣絕不可能在這次風暴中獨善其身,因此經建會官員過度樂觀的看法,只會降低民眾的戒心,一旦風暴擴大,恐怕會措手不及。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也沒有不可能的事,台股在短短兩周從九千八百點跌破八千點,股民搭了一次代價昂貴的雲霄飛車,誰能預料得到?誰能保證不會再發生?政府不該只顧釋出利多,卻不考慮執行的難題、破壞資源分配公平性的後遺症,及美化統計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