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權實」意義,約四悉檀來說,已解釋世界悉檀,再介紹說明「為人悉檀」來論。
「為人悉檀」也以四教觀來說明。因根機不同,故說法內容也不一樣。為眾生能趨入真理(空),而修一切善法,說藏教的析空觀。為眾生能趨入真理(空),從事到理的修持,說通教的體空觀。為眾生能趨入中道,而修一切法,說別教的次第三觀。為眾生能趨入中道,從事相到理相的修持,說圓教的一心三觀。以上所說,為「為人悉檀」的內容,亦稱「隨便宜」而說權實止觀。
從「對治悉檀」來說,是應病予藥:為破除邪因緣、無因緣的顛倒,說藏教析空觀。為破除修事相六度的執,說通教的體空觀。為破除對修一切法之執著,說別教的次第三觀。為破除修一切法的方便,以趨入真實,說圓教的一心三觀。以上,是以「對治悉檀」來說權實止觀。
約「第一義悉檀」來說:為鈍根的眾生,修可思議的事六度,令趨入真諦,說藏教的析空觀。為利根的眾生,修可思議的理六度,令趨入真諦,說通教的體空觀。為鈍根的眾生,修不可思議的事六度,令趨入中道諦,說別教的次第三觀。為利根的眾生,修不可思議的理六度,令趨入中道諦,說圓教的一心三觀。以上所說,是為圓教之「一實」、而施藏、通、別教之「三權」。
從「權實」(方便與真實)相對的立場,則有四種止觀;為一實教而施設三種方便教,其意義就是此。
除了從四悉檀來顯現「權實」的意義之外,也可由四悉檀來說明「廢權顯實」的立場。若眾生煩惱業重,善根智慧薄弱,故教他修析空觀,讓他生起修各種事善。若已修事善(實際行善),漸漸降伏煩惱,既可捨除藏教的析空觀,進修觀心之理善(身心如一的行善),而修通教之體空觀。若已生起觀心之理善,就應廢除通教之體空觀,進修三界外之事善,而入別教之次第三觀。若已修三界外之事善,即應廢除別教之次第三觀,修三界外觀心之理善,而入圓教之一心三觀。
以上是從「廢權顯實」的立場,說明權實止觀的內容。
註:
三界內眾生,是以斷除見思二惑,而出離輪迴生死。斷除塵沙惑、無明惑,是三界外眾生(菩薩)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