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之旅》 飲食與色彩

王仁湘 |2007.08.28
1178觀看次
字級

食物的味道是第一重要的,可與味道同列的,還有它的營養作用。味道與營養之外,食物的形與色,在古人看來,也是需要講究的,它們是用於滿足視覺享受的。食物本來具有的色與形,在人的眼中就已具有一定的藝術色彩,經割烹之後,不僅成為一款款精美的餚饌,也可能算得上是一件件絕妙的藝術品。

中國烹飪注重餚饌色彩的配置,講究刀工,除了烹調技法上的目的外,很大程度上是為食者設想的,是為食者悅目設想的。悅目的結果,一是增進了食欲,再就是陶冶了性情,和神娛腸兩不失。

科學實驗證明,飲料與食料的色彩,會直接影響到人們味覺的靈敏度,對食欲起到刺激或抑制的作用。

有報告說,將煮好的同一壺咖啡分盛在不同顏色的玻璃杯中,然後讓幾個人品飲,結果他們的感覺是:黃杯中的味淡,綠杯中的味酸,紅杯中的味美。還有報告說,藍色和綠色使人食欲不振,黃色或橙色能刺激人的胃口,紅色可以明顯地增進食欲。

各種顏色在餐桌上對人的味覺有不同的感知作用,白色有潔淨、鬆嫩、清淡的感覺;紅色給人印象強烈,覺得濃厚的香味和酸甜的快感,味覺鮮明;黃色給人清香鮮美的感覺,金黃色具酥脆乾香感,淡黃色具淡香甜嫩感;綠色給人明媚、鮮活、自然的感覺,蔥綠和嫩綠一看便覺新鮮清淡;茶色具有濃郁芳香的感覺,咖啡色、紅褐色有加強味感的作用;黑色易給人物苦的印象,但近於黑色的深棗紅色有味濃乾香的感覺。

中國菜餚注重色彩效果,講究色彩搭配,一盤色形具佳的菜餚,就像一幀好的美術作品,有很強的感染力,有內在的欣賞價值。

菜餚配色大體有三個途徑:一是體現食物原料的本色,進行合理搭配;二是用調料加色;三是烹色,掌握好火候,烹出理想的顏色。

有人主張菜餚首先要達到「先色奪人」的效果,使人未動嘴巴之前,就先得了一種快感,感到愉悅。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的詩章中,有不少食事詩,其中許多佳句吟詠了食物的色澤,如:「梅青巧配吳鹽白,筍美偏宜蜀豉香」;「新津韭黃天下無,色如鵝黃三尺餘」;「黃甲如盤大,紅丁似蜜甜」。

菜餚烹調的成色,古代也是比較講究的。如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談到若干菜品的製作要求時,就將色澤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在「脯臘」一節談鱧魚脯法,要求成品「白如珂雪,味又絕倫」,這是,「過飯下酒,極是珍美」之物。

在「炙法」一節談到烤乳豬法,要求成品「色同琥珀,又類真金」,達到「入口則消,狀若凌雪,含漿膏潤,特異非常」的效果。

白如珂雪也好,色同琥珀也罷,或與方法有關,或與火候有關,不到這樣的色澤,菜餚的味道可能都會受到影響。功夫到了,色美味足。

此外,饌品的補色及色彩的配置,古人也很在行,宋代林洪《山家清供》所列的幾味饌品中有一種叫「槐葉淘」的涼麵,本出唐代,杜甫有〈槐葉冷淘〉詩為證,詩中道出了這種涼面的製作方法:

夏採嫩綠的槐葉,水煮搗汁和麵,「取其碧鮮可愛也」。林洪說這冷淘美在色澤,美在涼爽,它的美是很難得的,就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夏日裡吃了它,也是一種享受。

林洪提到的「雪霞羹」和「金玉羹」,也都是以色澤搭配取勝的。他這樣寫道:「採芙蓉花,去心、蒂、湯淖之,同豆腐煮。紅白交錯,恍如雪齊之羹,名雪霞羹。山藥與栗各片截,以羊汁加料煮,名『金玉羹』。」

豆腐白芙蓉紅,如霞紅映雪,色調美,意境也美;山藥白如玉,栗子黃似金,金玉共盤,盤調素雅,卻又透出一種高貴的氣質。

由此可見,現代中國烹飪強調色彩之美,有著根基深厚的傳統,不能以為僅僅是受了現代審美觀念影響的結果。

(台灣商務印書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