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風美術館 跨越多元藝術 寓意想像空間

文╱人間社記者張彬彬、周圍輝 |2020.06.29
9570觀看次
字級
「楊英風美術館」原為楊英風故居。圖╱人間社記者周倫
木刻版畫《豐收》。圖╱人間社記者周倫
雕塑作品《驟雨》。圖╱人間社記者周倫
銅雕作品《太魯閣峽谷》。圖╱人間社記者周倫
不銹鋼作品《耀輝》。圖╱人間社記者周倫
銅雕作品《南山晨曦》。圖╱人間社記者周倫
不銹鋼作品《飛龍在天》。圖╱人間社記者周倫
銅雕作品《春歸何處》。圖╱人間社記者周倫
雷射雕刻作品《生命之火》。圖╱人間社記者周倫
地下樓展示楊英風的創作史料與歷程。圖╱人間社記者周倫

文╱人間社記者張彬彬、周圍輝

楊英風是國際知名藝術家,他創作的現代雕塑,融入東方文化「虛空間」的概念,最為藝術界稱道。位於台北市的「楊英風美術館」,展示楊英風的雕塑、版畫、速寫、水墨、油畫、美術設計及雷射等作品,是瞭解這位台灣前衛藝術倡導者的殿堂。

出身於宜蘭的楊英風(1926-1997),幼年曾隨經商的父母到北京求學。中學畢業後,考入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後來因為中日戰爭,最後回到台灣省立師範學院(今台師大)求學。1963年,楊英風進入義大利國立羅馬藝術學院雕塑系深造,成為台灣早年少數的銅章雕塑家。

楊英風創作超過一甲子,涉獵的藝術領域相當多元,包括傳統書畫、建築、版畫、雕塑等,在海內外舉辦過數十次展覽。他畢生推動生活美學,擔任《豐年》雜誌美術設計時期,以木刻版畫表現傳統農業社會的淳樸,至今仍留在許多人的腦海裡。

成立於1992年的「楊英風美術館」,位於台北市重慶南路及南海路轉角的文化區上,是個結合人文、生活與美學的多功能藝術中心。館長王維妮是楊英風的長媳,她說美術館是楊英風故居,公公逝世後,由夫婿楊奉琛繼承父志。

佛像莊嚴 風格寫實

楊英風的佛像作品,兼具莊嚴與美感。1955年,他為宜蘭雷音寺塑作釋迦牟尼佛立像,不但具有北魏前期佛的莊嚴,也融合西洋寫實風格,頗具特色。館中的另一件作品《善財禮觀音》,則融合唐宋觀音像特色。

寫實作品《驟雨》,塑造農夫下田前,遇到驟雨,披上簑衣的情形,具體展現農民的生活。

作品《耀輝》中的大圓表太陽,小圓代表月亮與地球,依既定的秩序與規律,是楊英風的公共藝術前導影像。

木刻版畫《豐收》,內容刻畫秋天農忙豐收的情景,呈現出人與自然融和的和諧感。

青銅鑄作品《梅花鹿》,引自《詩經》林苑野鹿,覓得甘泉,發聲呦呦,乎朋引伴,共飲清流。而「呦呦」正是楊英風的字。

銅雕作品《太魯閣峽谷》,以高空俯望的視角,頗具氣勢。

父子聯展 畢生精華

楊奉琛也是雕塑創作藝術家,努力保存父親畢生創作心血,後來將故居規畫成展示館;楊奉琛因病去世後,由王維妮接續弘揚志業。館中陳列的《生命之火》是楊英風在台灣第一件以雷射切割機完成的雕刻作品,以鳳凰為原型,有西方「火鳥」浴火重生的意義。

三樓當期專題展覽,展出楊英風、楊奉琛父子作品。楊奉琛不僅繼承父親的雕塑精髓,也開展自己的創作風貌。

楊英風的作品寓意深遠,例如:《飛龍在天》的飛龍眼睛代表太陽,龍身造型展現當代力量;不銹鋼作品《喜悅與期盼》,底座代表宇宙、圓球是地球、扇形為大氣層,整體散發出對生命的喜悅與期待。

另一銅雕刻作品《春歸何處》,以東方人的體型比率塑造,襯託出少女的青春與活力。

王維妮指出,楊英風銅雕作品《南山晨曦》,上方的圓球,猶如旭日穿越山林,光芒四射的情景,讓觀賞者充滿希望,這種將風景立體化的手法,也是楊英風在創作上的一種突破。

鄉土風物 自然和諧

另一件銅雕寫實作品《無意》,以小鳥棲息在行走間的水牛背上,營造出農村動物間和諧又相互依賴的景象。水牛在楊英風鄉土時期的創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不銹鋼作品《和風》,意涵「天地合一」與「天圓地方」的生命哲思,象徵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擴展到家庭、社會、國家及世界和平的理想。

美術館地下樓的常態展,展示楊英風的創作史料與歷程,包括從出生、童年、成長求學、到各地參學等共有12個階段。每一階段的創作主題、運用材料,都展現出無限的想像空間。

王維妮指出,「一個人走得愈寬,思想也會愈廣」。楊英風的作品題材兼具寫實與寫意,充分展現藝術家的豐富內涵,尤其他創作的景觀雕塑遍及多國,不但展現尊重自然環境與人文關懷,更實踐「天人合一」的創作理念,因此他的戶外景觀作品,多數成為當地的地標。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