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生機】 懷舊的採集之旅

文/詹姆斯.舒茲曼 譯╲黃楷君 |2020.06.21
1446觀看次
字級
經過一天收穫滿滿的採集,袋子裡裝滿了馬拉瑪豆、短蓋豆等美味食材。圖/詹姆斯.舒茲曼
作者簡介 詹姆斯.舒茲曼 (James Suzman)1970年生於南非。在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St. Andrews University)攻讀人類學學位期間,帶著滿腔的冒險精神離開家鄉,於1991年6月搭便車來到非洲南部波札那的喀拉哈里沙漠,擔任一項布希曼族發展計畫的義工。圖/詹姆斯.舒茲曼

文/詹姆斯.舒茲曼 譯/黃楷君

對我來說,要區分那些透露玄機的植莖和任何其他從沙地出頭來的小型植物,簡直難如登天。但在阿努、法蘭斯和卡艾斯眼中,它們的差相當醒目。

二○一四年的雨季因為接續在一場可怕的乾旱後來到,特別令人愉悅。那年秋天,阿努堅持我們一起去採集草原食物──「就像舊時代的人們那樣」。「恩格納烏有教我如何在樹叢裡找到植物。」她補充,「他知道好多事情。」

「我們要去哪裡採?」我問,「想必不是這裡吧?牛群不是已經把所有東西吃得一乾二淨了嗎?」

「沒錯,昆塔。往這兒走!」她說,「我們去亞艾.朗曼的家後方的樹叢。這陣子雨水豐沛,亞艾和蕭恩娜那天才帶了滿滿一袋的馬拉瑪豆(marama beans)回來。可是蕭恩娜趁所有人熟睡時把全部的豆子都吃光了。」

阿努還很小的時候,幾乎不可能在斯昆海德找到數量充足的草原食物。但當時我們正在對抗一場劇烈的乾旱,情況嚴重到連當地的赫雷羅族預言家都開始焦急擔憂,他們宣揚的永恆烈火寓言是否已成現實。

阿努的丈夫法蘭斯和她的叔叔卡艾斯(Kaace)都帶上挖掘棒。他們在阿努引領我跨越柵欄線時,加入我們的行列;阿努將她的嬰孩綑綁在背,並有兩隻骨瘦如柴的狗踉蹌跟隨在後。越過屋子正後方的「排泄區」後,我們步行一段距離,並將注意力轉移到我們周遭的天地。

我們那天早上的目標是馬拉瑪豆。這些植物自沙漠土壤地底三十公分左右的巨大塊莖生長而出。這些塊莖可以食用,且充滿水分。在乾旱時節,它們可以當作救急的飲水來源。不過那個早晨我們努力尋覓的重點是從塊莖長出的一連串柔軟纖細的長莖,長度約八到十六公尺,在沙地上以輻射狀蔓延。在大雨後要找到它們,出奇地容易。除了黃花點綴,它們有著獨特的象耳狀葉片,如梯子般沿著植莖層層生長。帶有紫紅斑痕的綠色豆莢隱身在葉子之中,每個莢子約略是嬰兒手掌的大小。各個豆莢裡都躺著兩顆貌似蠶豆、乳脂豐富的大豆子。這些豆子未經烹調時淡而無味又覆有黏液。但它們富含多種蛋白質和其他驚奇的營養成分,一旦稍加炙烤,就會變成濃厚、多油、堅果般的美食,讓人一吃便欲罷不能。

胃痛腹瀉良藥

阿努提到,老恩格納烏總是堅稱馬拉瑪豆不只是營養豐富的食物,更是有效的良藥。「可以治胃痛和腹瀉。」她體貼地補充。

那年馬拉瑪豆盛產,我們的袋子很快就裝滿了橢圓形的豆莢。但我們不只要採馬拉瑪豆。阿努指向一株看似無害的植莖,高度不超過六十公分,特徵是一些細長的葉子,法蘭斯開始挖掘。他努力挖出了一顆馬鈴薯般的小塊莖,底部有著特殊的絨毛。這種野生馬鈴薯在當地被稱作「沙雞般的絨毛」。將它搗成泥狀再煮熟後相當可口。接下來的兩小時,我們找到它的幾種親戚,每種都有些許不同,有些較難尋覓。對我來說,要區分那些透露玄機的植莖和任何其他從沙地探出頭來的小型植物,簡直難如登天。但在阿努、法蘭斯和卡艾斯眼中,它們的差異相當醒目。

才不過幾個小時、步行不超過三、四公里,我們便滿載而歸。我們的收穫十分豐厚,因為那年在斯昆海德少有其他人認真採集。由於雨量充沛,他們仰賴菜園的作物和政府仍偶爾提供的玉米粥過活便已滿足。如果其他人也出外採集,我猜想我們的袋子會空蕩許多。隨後,我們剝去了馬拉瑪豆的豆莢,將豆子投入一只舊錫罐,放在燃燒的煤塊上烘烤整夜,準備當作翌日的早餐。

阿努決定我們應該在不久後再次出外採集。不過,她堅持這次她會穿上傳統的皮革圍布,而我必須幫她拍照,彷彿是要將她傳送到她從未完整經歷的過去。

相較於其他我曾參與的採集之旅,這趟採集有一些截然不同的地方。我們的行動有著一股濃濃的懷舊之情。幾乎就像是在歐洲林地的午後健行,尋找新鮮蘑菇來為我們的義大利麵增添風味。

(摘自《原始富足:布希曼族的生存之道,以及他們能教給我們什麼?》,八旗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詹姆斯.舒茲曼

(James Suzman)

1970年生於南非。在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St. Andrews University)攻讀人類學學位期間,帶著滿腔的冒險精神離開家鄉,於1991年6月搭便車來到非洲南部波札那的喀拉哈里沙漠,擔任一項布希曼族發展計畫的義工。幾個月後,他回到大學校園,並在一年後完成大學學業。1996年,舒茲曼取得愛丁堡大學(Edinburgh University)社會人類學的博士學位。自那時起,他便開始在波札那和納米比亞的喀拉哈里沙漠,與每個主要的布希曼族群共同生活和工作。舒茲曼在喀拉哈里更以他的庫恩語名字「昆塔」為人所知,至今依然埋首於布希曼族的世界之中。

2001至2004年間,舒茲曼獲頒劍橋大學非洲研究的斯穆茲聯邦研究基金(Smuts Commonwealth Fellowship)。2007年,加入全球最大鑽石供應商戴比爾斯集團(De Beers Group of Companies),擔任公共事務的全球統籌。2013年起,舒茲曼全職投入喀拉哈里議題研究,並以英國劍橋為基地,成立人類學智庫「人類」(Anthropos)。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