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子珆(右)說,護理人員會用手機視訊搭橋梁,讓思念院生的家屬能看他們一眼、道早安。圖/創世基金會提供
年輕的護理師李子璇覺得參與拍背、抽痰等工作,掌握更多患者狀況讓助人志業更有意義。
圖/記者李祖翔
「孩子,早安。」老父母透過視訊和病床上的孩子打招呼,這是新冠病毒肆虐後,他們唯一能和孩子見面的管道,而協助的人就是護理人員。
因應疫情,護理人員比平日更繁忙,照顧植物人的創世基金會都不例外。為了有效防止感染,禁止家屬會客,許多父母必須接受看不到孩子的煎熬,「他們都抱著孩子會甦醒的期許,深怕錯過那一刻。」創世文山分院院長邱子珆說。
邱子珆曾在急重症單位服務,相較ICU加護病房的大起大落,創世是平穩中帶上一點期待,並與家屬保持密切聯繫,她會投入創世,很大原因在於此。
多年前邱子珆所在的醫院出了一起醫療事故,患者成為植物人,在加護病房長達3年,兒女每次都會提著2袋尿布來陪伴,雖然疏忽造成了不幸,卻慶幸:「若不是醫院負起責任,我們肯定住不起安養院。」讓她感觸很深,也意識到一般安養院不含奶粉、尿布、醫療耗材等成本,一年養護費至少36萬元,對普通家庭著實是沉重的負荷。
用心照護 滿懷希望
一直想找對患者和家屬都友善的機構,邱子珆如願到了創世,轉眼15年。曾有前輩為邱子珆感傷,認為她選了一份「沒有希望」的植物人照護工作,但她說,創世的工作很有成就感,「例如很多院民進來時身上都是傷口、壓瘡,有的營養不良,瘦成皮包骨,但經過我們的照護都恢復了!」她自豪的還有因為加強抽痰照顧,減少院民得肺炎、送醫院的頻率,「所以我反而認為這裡是充滿希望的地方,也很有服務動力。」
穿梭在病房的美麗身影,則是植物人照護生力軍的護理師李子璇,她經歷過急性加護病房與慢性呼吸照顧病房的工作,服務的動力是病床前的「親情」。
李子璇重視親情,是因為罹患紅斑性狼瘡的母親在她8歲時過世,父母的情感流露特別能觸動她的心,對親切的醫護人員也深具好感,長大後才選讀長庚技術學院,志願到需要面對家屬的急診室、加護病房服務。
珍惜家人 把握人生
一次一名16歲的女孩車禍送醫,腳踝以下粉碎性骨折須截肢,李子璇看到女孩的爸爸一邊淚流滿面一邊斥責孩子為什麼不聽勸,「很心疼,作為父母,眼睜睜看著孩子要承受一輩子的傷痛,卻什麼也做不了。」而面對許多因為意外導致不可挽回的遺憾,她深深覺得生命很可貴。
為了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輾轉到了離家近的創世,相較一般護理人員,創辦人希望他們參與翻身拍背和換尿布等照護,能「掌握患者更多狀況」是她願意久待的原因,雖然比醫院的護理師忙,卻更像一份助人的志業。
即使7年過去,她對父母的愛依然有感,「所有風雨無阻、不間斷探視院生的人,都是父母。」在她照護的院生裡,對大學生阿傑印象深刻,因為他的爸媽天天來探望,親自幫他拍背、按摩,陪他說說話、輕輕擁抱。疫情期間,創世的預防動作很快,比政府公告早1個月,所以阿傑父母有3個多月沒能與孩子互動,護理人員就在床頭拍照、錄影或用視訊給他們看。親子間的溫情讓李子璇加倍省思:「我要給最親密的人更多時間,把握相處的每個機會。」
近來疫情趨緩,會客終於解禁,但護理人員的工作依舊繁忙,植物人每日亟需的尿布耗材也依然空缺,基金會懇請大眾體諒護理人員和機構營運的艱辛,支持每月300元幫助植物人30片尿布的計畫,讓溫暖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