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師父有約 執導佛心動畫爆紅

邱榆蕙 |2020.05.26
9577觀看次
字級
《阿雄與悉達多》以一九六○年代的淡水鎮為故事背景。圖/康進和提供
這是一部以真人真事改編的佛教動畫電影,並融入《佛陀傳》的故事。圖/康進和提供
康進和為紀念已逝的純師父,於片中加入純師父(左)的角色。圖/康進和提供
動畫電影導演康進和擅長製作生活化佛教動畫,讓民眾看得津津有味。圖/記者邱榆蕙

【記者邱榆蕙專題報導】被學生暱稱「康導」的金馬獎導演康進和,現任台北藝術大學動畫學系副教授,數年前執導《阿雄與悉達多》佛教公益動畫片,改編自他的真人真事,以過去台灣時空背景契入佛理,當時網路點閱率,半年衝破二百二十萬人次,廣受好評,近日他更首次公開展出該片珍貴手稿。

「我的媽媽很相信算命,算命的說我生來剋父母,只能叫爸媽的名字。直到高二住校回家,看到媽媽在廚房做事,我忍不住叫一聲『阿母』,她愣住,轉頭看我,笑得好燦爛。」這是康進和小時候的記憶,也是貫穿《阿雄與悉達多》的劇情脈絡。他正是主角「阿雄」的原型。


而立之年  與佛法結緣

《阿雄與悉達多》以康進和的家鄉台北縣淡水鎮(現升格為新北市淡水區)為背景,穿插《佛陀傳》的故事,刻畫一九六○年代的台灣社會型態,點出當時的「國語」政策,講方言被處罰,掛上「我講方言」的牌子;野球時代的來臨,每個鄉間國小操場,幾乎都看得到少年在打棒球;以及家家戶戶普遍受到民俗「五術」影響,緊密連結台灣人的土地記憶。

一九五四年出生淡水的康進和表示,戲中阿雄與媽媽的互動,正是他小時候的生活寫照。

兒時家境不好,不敢開口說要畫畫,求學時,隨父母意思選讀航海科系,畢業後跑船一陣子;二十四歲時,他透過動畫公司登報招生的機會,踏入動畫界;一九九九年,他製作的《少年噶瑪蘭》動畫電影,獲得金馬獎最佳動畫片。

而立之年,康進和與佛結緣。他說,《阿雄與悉達多》中的角色「純師父」,確有其人,當時純師父從台南菩提寺,北上在淡水龍山寺接引眾生,康進和的母親將其請到家裡供養一年,康進和常與純師父聊到動畫,兩人說好未來要做佛教動畫。

純師父五十三歲離世後,康進和表示,他掛念與純師父的口頭約定,沒多久,自己應邀製作兒童佛教動畫電影,才催生《小真的六度波羅蜜》,以及後來的《阿雄與悉達多》,康進和提到,為了紀念純師父,他將這個角色放到電影中。

牽引觀眾  佛法生活化

康進和笑道,公益片的預算並不多,然而後製作公司、配音等人,均不計較低報酬,細心處理每個環節,甚至留學法國的大提琴演奏家蔡曜任,也來擔綱背景音樂製作,「感謝每一段因緣促成,讓我得以完成與純師父的約定」,他也讓這部生活化的佛教動畫,走入不少觀眾心裡。

《阿雄與悉達多》曾在二○一六年台中國際動畫節播出,康進和提到,當時的策展人陳怡菁致電給他說,「我七十幾歲的媽媽看到哭出來」,請求他允許在台中戶外廣場公開放映,當時這部片,讓觀眾看得又哭又笑。

片中有不少閩南語早期的習慣用法,像是主角不上進,母親叨念「豬毋肥,肥佇狗」,意思是用心飼養的豬不肥,不需要的狗反而養肥了,隱含著過去重男輕女的思惟,寓教於樂。

康進和分享,他最喜歡《佛陀傳》裡「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那一幕,代表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現在他在北藝大動畫系教學,也用這個概念,帶學生找出自己的原本面貌,亦希望觀者攝入自性。

即日起至三十一日止,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小白宮)展出「我的故鄉.我的動畫──《阿雄與悉達多》動畫長片製作與手稿展」,分別展出各階段的稿件,同時播放動畫幕後花絮影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