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 強化神經元連結開智慧 |2020.05.15 語音朗讀 357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佛陀曾說過,靜心可以消除紛亂心思帶來的苦惱,從中培養專注力、同情心,還有歡樂。圖/pexels 【本報訊】靜心需要耐性,最大挑戰是它需要付出時間,數千年前佛陀曾說過,靜心可以消除紛亂心思帶來的苦惱,從中培養專注力、同情心,還有歡樂。雖然要付出時間,還是值得的。西方科學家不斷檢驗過去靜心大師們說過的話,研究者使用新科技,深度探討靜心如何為大腦帶來的影響。過去科學家相信,大腦在成人期就達到顛峰,而且不會改變。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神經學系深入研究,其中研究人員路德斯(Eileen Luders)應用磁共振造影(MRI)儀器分析得到結論。現今我們知道所做的每件事,所擁有的每個經驗,都可以改變大腦。路德斯團隊找來22名有5~46年靜心經驗者和22名年齡相當的非靜心者,比較他們大腦的差異性。發現靜心者的大腦,其注意力、情緒管理、心理適應性的區域,有比較多的灰質(gray matter),一般增加灰質典型的特色指的是:在處理資訊時較有效率。路德斯認為,靜心者大腦增加的灰質區,可以使他們在控制注意力,管理情緒,警覺性的選擇,優於一般人。路德斯解釋,你可以將靜心視為訓練大腦的計畫,當你規律使用它時就能強化神經元(神經細胞)之間的連結,也可以製造出新的連結。這些極小不起眼的變化,在累積成數千個連結以後,就可以在大腦結構中成為可見的改變。圖說:靜心者大腦增加的灰質區,能使他們在控制注意力、管理情緒、警覺性的選擇,優於一般人。圖/pexels這些結構的改變,不管你要求大腦做什麼,它會依序創造較佳的處理能力。例如,音樂家的大腦在分析觀察或作曲的能力會變得較好。數學家的大腦在解決問題的能力會更好。靜心要做多少才算充足? 要做多少才能看到正面的改變?路德斯表示,其實靜心所帶來的改變在早期就會發生。路德斯建議每天利用簡短時間,範圍是10~90分鐘,要將靜心視為每天規律的活動,在研究基準裡,靜心是每天的課程,初學者不妨從10分鐘開始練習。當你開始做就會發現,靜心帶來的好處比你想的多更多。圖說:我們所做的每件事、每個經驗,都可以改變大腦。圖/pexels 前一篇文章 【養眼專欄】 什麼是30歲的人,80歲的眼睛? 下一篇文章 食物無好壞 均衡飲食開心享用最健康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巾幗不讓鬚眉——辜嚴倬雲燦爛的一生2025.04.25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5吃蔬果補膳食纖維 助腸道代謝防發炎2025.04.2506【城市浮光】新山也有春天2025.04.2507蝙蝠倒掛睡覺有祕密2025.04.2508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9【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10【第十七屆 台積電 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篆隸楷組參獎2025.04.2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中醫專欄】良藥苦口嗎? 甘口的也是良藥喔!【養生達人】蔡珮蓉復刻阿爸點心鋪 幸福甜食無負擔【養眼專欄】什麼是繼發性白內障?護膚調免疫 從生活做起聊聊心裡事 AI 能取代心理諮商嗎?用敬畏之心 擺脫存在性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