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 強化神經元連結開智慧 |2020.05.15 語音朗讀 363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佛陀曾說過,靜心可以消除紛亂心思帶來的苦惱,從中培養專注力、同情心,還有歡樂。圖/pexels 【本報訊】靜心需要耐性,最大挑戰是它需要付出時間,數千年前佛陀曾說過,靜心可以消除紛亂心思帶來的苦惱,從中培養專注力、同情心,還有歡樂。雖然要付出時間,還是值得的。西方科學家不斷檢驗過去靜心大師們說過的話,研究者使用新科技,深度探討靜心如何為大腦帶來的影響。過去科學家相信,大腦在成人期就達到顛峰,而且不會改變。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神經學系深入研究,其中研究人員路德斯(Eileen Luders)應用磁共振造影(MRI)儀器分析得到結論。現今我們知道所做的每件事,所擁有的每個經驗,都可以改變大腦。路德斯團隊找來22名有5~46年靜心經驗者和22名年齡相當的非靜心者,比較他們大腦的差異性。發現靜心者的大腦,其注意力、情緒管理、心理適應性的區域,有比較多的灰質(gray matter),一般增加灰質典型的特色指的是:在處理資訊時較有效率。路德斯認為,靜心者大腦增加的灰質區,可以使他們在控制注意力,管理情緒,警覺性的選擇,優於一般人。路德斯解釋,你可以將靜心視為訓練大腦的計畫,當你規律使用它時就能強化神經元(神經細胞)之間的連結,也可以製造出新的連結。這些極小不起眼的變化,在累積成數千個連結以後,就可以在大腦結構中成為可見的改變。圖說:靜心者大腦增加的灰質區,能使他們在控制注意力、管理情緒、警覺性的選擇,優於一般人。圖/pexels這些結構的改變,不管你要求大腦做什麼,它會依序創造較佳的處理能力。例如,音樂家的大腦在分析觀察或作曲的能力會變得較好。數學家的大腦在解決問題的能力會更好。靜心要做多少才算充足? 要做多少才能看到正面的改變?路德斯表示,其實靜心所帶來的改變在早期就會發生。路德斯建議每天利用簡短時間,範圍是10~90分鐘,要將靜心視為每天規律的活動,在研究基準裡,靜心是每天的課程,初學者不妨從10分鐘開始練習。當你開始做就會發現,靜心帶來的好處比你想的多更多。圖說:我們所做的每件事、每個經驗,都可以改變大腦。圖/pexels 前一篇文章 【養眼專欄】 什麼是30歲的人,80歲的眼睛? 下一篇文章 食物無好壞 均衡飲食開心享用最健康 熱門新聞 01紐國馬努考東區警局培訓 北島佛光山召開2025.10.2802【樂齡遊學】 圓夢 現在就啟程2025.10.2803三好校園共識營 306校推教育向善2025.10.2804【遊藝筆記】蘇東坡的黃州赤壁 (下) 2025.10.2805【生活練習題】 讓愛更有彈性2025.10.2806空氣變蛋白 新肉革命來襲2025.10.2807波蘭「光之花園」燈光展2025.10.2808逕至醫學中心就診 部分負擔將加5成2025.10.2809佛光童軍北區歡喜木頭車 歡樂競賽2025.10.2810從地涌出一朵淨蓮 寫於南華大學三十周年前夕2025.10.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營養專欄】破解糖尿病飲食4大迷思開啟睡眠之門【中醫專欄】冬季到了,台灣人該這樣進補食安醫師顏宗海 教你打造無毒餐桌【養眼專欄】為何視力好或高度近視,都易提早白內障?吃得好 讓排毒變成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