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焦慮症上身 醫籲注意3徵兆

陳玲芳 |2020.05.13
840觀看次
字級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醫生,我覺得我得了疫情焦慮症!」五十五歲陳太太自述近期整天心神不寧、無法專注、晚上都睡不好,睡醒也全身痠痛、疲累,經常和先生起衝突,提不起勁去處理該做的事。經診斷,為適應性疾患伴隨焦慮症,目前門診治療中。精神科醫師提醒,焦慮症上身有三徵兆,應當適時紓壓、緩解,避免病情惡化,否則應考慮就醫。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佳佐表示,門診觀察發現,最近因新冠疫情直接或間接壓力,導致有憂鬱焦慮症狀、關係問題、經濟困擾的個案主訴明顯增加。也有部分原本已有焦慮、憂鬱、恐慌的個案,因擔心疫情期間出入醫療院所感染,而未按時回診,自行減藥或停藥,導致症狀加重。

施佳佐說,因疫情引起的「壓力來源」主要有四方向,包括「健康」:擔心自己或家人得病;「關係」:在家時間變長,原本相處問題暴露,意見相左起衝突頻率增加;為保持社交距離,外出遊玩受限,調劑及緩衝紓壓管道減少。「經濟」:各行各業影響,收入減少;「不確定感」:不知疫情未來走向,影響未來規畫方向,無所適從。

她表示,當疫情影響到出現下列三徵兆,即要注意。一是「超過一般預期反應的焦慮、憂鬱及身心不適感」:如焦慮、憂慮、情緒起伏大、恐慌、易怒、強迫意念行為、坐立不安、無法靜止感覺浮躁或不耐煩、疲累、無法專注、肌肉緊張、睡眠障礙等。二是「嚴重悲觀負面想法,甚至出現自傷自殺想法及行為」。三是「造成自身顯著痛苦或人際衝突、工作能力下降等」。

「危機可能也是轉機」,她提醒,在疫情期間,有病症仍需看醫生,慢性病者不可擅自停藥,以免病情惡化;學習在家紓壓新方式;對於疫情相關內容「每看三十分鐘,就放空一下」,以免大量資訊引起焦慮;盤整自己生命中重要大小事的序位,可更加了解自身內外資源及選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