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國內昨天仍維持「零確診」、無新增病例,卻新增一例死亡個案,四十九歲男性(案一九七)是目前七名死亡案例中唯一沒有任何慢性病的確診者,與四十八歲妻子(案二○二)在三月十八日自美國探親返國,隔天同時發病,妻子四月十一日康復出院,但他病情卻持續惡化,住院四十八天,使用葉克膜一個多月,五月十日死於多重器官衰竭。
指揮中心疫情調查資料顯示,這對夫妻入境隔天(三月十九日)發病,當時丈夫症狀輕微,僅有發燒,妻子則是發燒、喉嚨不適、有痰,症狀相對嚴重。但夫妻兩人病程發展卻完全相反,無慢性病史的先生於三月二十八日因呼吸喘,轉至加護病房隔離,使用葉克膜治療,最後病逝於多重器官衰竭。
由於個案正值壯年,又無慢性病史,為何「撐不過去」?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有兩大原因,包括失控的免疫反應「細胞激素風暴」,與長時間使用葉克膜的併發症,都導致高死亡率。
張上淳表示,案一九七是最後兩例有使用葉克膜的其中一例,其中一例上周即脫離葉克膜,這兩例使用葉克膜都很久。案一九七雖無慢性病史,但病情變化很快,「細胞激素風暴」可能是病情急轉直下的原因之一,導致他連呼吸器都無法維持,必須使用葉克膜,後續雖有看到他的呼吸血氧狀況改善,但仍因為「葉克膜併發症」,敗血性休克死亡。
指揮中心統計,國內維持四百四十例新冠病毒確診,包括三百四十九例境外移入、五十五例本土病例及三十六例敦睦艦隊。確診個案中七人死亡,解除隔離人數達三百六十八人,其餘持續住院隔離中。一百二十九名印度返台民眾,仍在集中檢疫所接受健康監測。
另針對國內醫療體系,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楊銘欽表示,新冠病毒疫情過後,醫療體系也要建立新常態,不能只是回復正常營運,必須「突破慣性」,加快新技術的學習、優化物資人力整合的流程;醫療院所也應「擴大遠距醫療」,或引進機器人等人工智慧醫療技術,以因應下一波長期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