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於日前表示將修改「文化藝術事業減免營業稅及娛樂稅辦法」部分條文,對於圖書出版業者免徵營業稅,此法修正通過後,可於明年中正式上路,有望提振圖書出版產業。
近日相對的有幾則關於實體書店的新聞,卻讓我們對未來台灣圖書出版有莫名的憂慮。去年重慶南路又關幾間大書店;今年誠品不僅關掉創始店敦南誠品,台東誠品也熄燈了。台北幾家獨立書店,如飛頁、胡思書店,也陸續打烊關門,戴勝益所開設的公益書店四年來也耗掉近億元資金,令人擔憂其如何長久支撐。
這次文化部欲修改的條文,主要是針對圖書出版業,固然可以鼓勵出版業者多出版書籍,但對於如何幫助這些實際販售書籍的書店而言,卻沒有看到相關的減稅或補助;未來有可能只是多出版書,卻無法多賣些書。到頭來,對於出版業者依舊難以突破銷售量,長期下來仍然難以真正對圖書出版業者更進一步協助。
至於如何提振圖書出版業者,有人認為現在是網購時代,實體書店對圖書銷售助益不大,但相對來講,多一間實體書店就是多一個圖書銷售據點,而且實體書店的多元經營也會有助社區文化發展與當地閱讀風氣,對出版業者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當實體書店一間一間的關門,對台灣整體閱讀文化和圖書出版是有絕對不好的影響,尤其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更是難以支撐。以往文化部曾有一些對實體店面的補助,主要在於租金和人事費;此種補助案看似對實體書店有些助益,但並非每年都可申請得到,申請到者可撐一年,申請不到者,可能在租金提高或租約到期等問題就得準備提早退場。這就是何以看到台灣的獨立實體書店是開了又關,關了又開,其關鍵往往在於這些租屋經營的實體書店能否申請到文化部補助案。台灣有百間獨立書,申請補助者只有二、三十間,如何讓那些租屋營業的實體書店可以長久經營下去呢?
為了讓實體書店得以長久經營且避免租金壓力和租屋問題,是否能夠更進一步鼓勵有自用房屋者開設書店,政府得給以減免或補助其房屋稅、地價稅或營業稅,同時也予以補助其舉辦相關推展文化活動的人事經費,如此一來,這些實體書店方可長期經營,不會為了租金和租約問題就關門大吉。
實體書店是城鄉文化的門面,一個城鄉若有實體書店來行銷其城鄉文化是關鍵性指標。在文化部考慮以免徵營業稅來鼓勵圖書出版事業的時候,也應該好好想想如何讓實體書店可以立足於各城鄉之間,成最美的文化風景。
關於購書抵稅的相關辦法,在擬定出版圖書免徵營業稅之時,可以同時積極規畫,提高民眾購書意願,才能真正振興出版業者和實體書店,方能夠讓台灣文化事業於此低迷經濟環境中找到安身立命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