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底漁網、錨繩等漁業廢棄物在「台灣淺堆」隨處可見,足見過漁、抽砂等對當地造成難以復原的破壞。圖╱鄭明修提供
「台灣淺堆」的地理位置圖。圖╱鄭明修提供
【本報綜合報導】位於台灣海峽南部的「台灣淺堆」是澎湖的傳統漁場,過去從未做過生態調查,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鄭明修,上個月首度到當地潛水調查,發現海洋生態資源豐富,但也看到一大片底拖網到處纏繞,令人相當憂心,且發現抽砂嚴重恐致生態破壞。
鄭明修表示,研究團隊今年四月首度完成台灣淺堆的海底生態攝影及錄影紀錄,調查發現海洋生態資源出乎意料豐富,共記錄到魚類十六科四十四種約六百四十三尾,其中很多大型經濟性魚類;軟珊瑚類以海扇、海雞頭軟珊瑚為主有十餘種。
鄭明修說,比較令人害怕的是,海底覆蓋漁網十分嚴重,當初潛點旁有一大片底拖網正好覆蓋在軟珊瑚上,到處纏繞在礁石上,對潛水者深具危險性。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表示,台灣淺堆位於海峽中線處,多年來幾乎是海峽兩岸的互不管區域,隨著大陸經濟跳躍式成長,各地基礎建設所需砂石嚴重短缺,,抽砂船作業範圍從福建沿海一直往海峽中線推進,最近三年則已越過中線,進入台灣淺堆和澎湖七美附近海域。協會說,澎湖淺堆的海洋生態環境已需即刻救援。
陸海平面波動上升
速率高於全球均值
大陸自然資源部官網,日前公布「二○一九年大陸海平面公報」數據表示,大陸沿海海平面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二○一九年較常年高了七點二公分,為一九八○年以來第三高;而一九八○至二○一九年年均上升零點三四公分,高於同期全球平均值。
沿海海平面波動上升,長期累積效應會直接造成灘塗損失、低地淹沒和生態環境破壞,並加重風暴潮、濱海城市洪澇、鹹潮、海岸侵蝕和海水入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