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茂清
中國第三大島崇明,有個充滿神話色彩的美稱「東海瀛洲」,在媒體上隨處可見:「遊長江門戶東海瀛洲崇明島」、「崇明,從東海瀛洲到生態綠洲」、「萬里長江歸大海,東海瀛洲顯崇明」……不少人以為,崇明美稱「東海瀛洲」不過是個傳說。其實確有其事,還是明朝開國之君明太祖朱元璋所題賜。
明朝以來編纂的多部《崇明縣志》中,記載有這樁史實。如《萬曆崇明縣志.輿地志》:我太祖高皇帝起兵……時蘇為張士誠所據,命大將軍、右丞相徐達討之,知州何永孚率崇眾歸附,太祖大喜曰:「若輩遠來,首倡義舉,真良民也!」輒御製飛白「東海瀛洲」四字賜永孚,崇因安堵如故。
《乾隆崇明縣志.人物卷》中,還有相對證的記述:何永孚,崇明知州,時值元末大亂,張士誠據有吳地,明太祖命右丞相徐達討之,永孚率眾款附。太祖大喜,御製飛白「東海瀛洲」四字賜之,崇得安堵。
即一三六五年冬,自稱吳王的朱元璋籌謀討伐最後一個勁敵張士誠。張士誠擁有北至徐州、南至紹興的廣大地盤,以平江(今蘇州)為都城,當時的崇明州就在他的轄地。
一三六六年八月,大元帥兼右丞相徐達,奉朱元璋之命率二十萬大軍出征,攻城奪地所向披靡,兵鋒直逼揚子江口。
崇明知州何永孚審時度勢:島上既少重兵,又無可守險要,外援也已斷絕,吳王朱元璋雄才大略,興的是仁義之師,理應另擇明主。於是向徐達投誠。這是一三六六年十一月間的事。
旬日以後,何永孚隨徐達去平江覲見朱元璋,奏告崇明屬長江口沙洲,民風淳樸,景色宜人,風調雨順,歲歲常熟。朱元璋大為欣喜,讚賞說:「崇明懸浮在江海之濱,美若海上仙境。你等率先舉義,遠道而來誠心歸附,真是善良百姓。來啊,取文房四寶。」左右奉上筆墨紙硯,鋪開宣紙。朱元璋移步案前,挽袖握管醮墨,龍飛蛇走飛白體「東海瀛洲」四字。
由於何永孚的明智之舉,使崇明島免受了兵火之災,如原先一樣平安無事。
名人效應吧,此後「瀛洲」兩字被廣泛應用,如:瀛洲巷、瀛洲鋪、瀛洲書院、瀛洲八景、瀛洲詩抄、瀛洲古調、古瀛洲牧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