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蒔茶 許元耀打造社區魅力

邱榆蕙 |2020.04.24
2719觀看次
字級
青農許元耀(左)返鄉推動社區轉型,復興蒔茶籽園、推行蒔茶籽輕旅行。圖/許元耀提供
離市區不遠的樹興社區,還能見到母雞滿街跑的有趣景象。圖/記者邱榆蕙
蒔茶是從種籽 長成的野生茶樹。 圖/許元耀提供

【記者邱榆蕙專題報導】「我希望老人家不用再背菜下山謀生!」新北市淡水區樹興社區青農許元耀,為解決家鄉人口老齡化、發展落後問題,返鄉推動社區轉型,復興逾五十間蒔茶籽園,成功在網路上推行蒔茶輕旅行,引起關注,光是去年,幅員不大的樹興社區,短短二十天就湧入七百名遊客,成功營造社區魅力。

從荒廢茶園中

發現商業契機

許元耀指出,二○一二年,淡水樹興社區一戶人家,發現自家荒廢五十多年的的茶園地,留有大片完好的蒔茶樹林,他運用這個契機,與居民聯手復育古早蒔茶產業,從一戶、二戶到近六十戶農戶,全心投入復育的行列。

不僅如此,許元耀串接各處茶園,從單點茶園,串連成生態遊玩路線,發展出樹興社區五大聚落的輕旅行,包括採茶趣、茶油風味餐、手工DIY等活動,近三年,每年都有百名遊客向許元耀報名參團,甚至有遊客連續三年都參加一樣的行程,頻頻讚道「辦得很好」!

一般茶樹通常以阡插或壓條的方式繁衍後代,但是從種籽長成的野生茶樹,一般稱為「蒔茶樹」,有趣的是,這些茶樹通常與母株的品系不同,因此同一片蒔茶樹林,會同時出現十幾種不同品種的茶樹。

「蒔茶採收的時程,是每年白露後的二十天,所以想體驗採蒔茶籽的遊客,會集中在同一時段」許元耀說,蒔茶的品種,就連茶農有時候自己都搞不清楚,有人笑稱是「父不詳的茶」,隨著現代化製茶的演進,蒔茶園在台灣也所剩無幾,野生茶與蒔茶成為市場稀有品,他們的蒔茶園也趁勢而起。

在山間長大的許元耀表示,樹興社區早期交通不便,開發程度低落,年輕人外出工作,獨留家中長幼,農村生產力因而降低,「老人家以前要背菜下山賣,走路來回超過十公里,年紀再大一些,我擔心他們走不動了」,許元耀因而許下了心願,希望到訪淡水的遊客,願意多走幾步路,來到樹興社區遊玩。

國貿系畢業的許元耀提到,他在大學時期便積極修習行銷、企畫等課程,畢業後,他按計畫進入區公所工作,學習公務行政,以便將來派上用場,之後進入淡水樹興社區發展協會,全心投入社區改造,向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申請農村再生計畫,說服當地農戶共同參與生態保育、社區活化等課程。

打響家鄉名號

吸引青年回鄉

然而移風易俗並非易事,許元耀與家人曾遭受眾議,農戶當時看不見課程對生活有什麼幫助,因此許元耀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說服社區居民一起上課;社區內五個聚落樹林口,奮箕湖、興福寮、埔子頂、白石角,原本互不往來,藉由協會和課程,頭一回有了交流,還能夠分組討論社區活化方法的利弊,見到居民間凝聚力,讓許元耀加速社區改造。

樹興社區的轉型才剛起步,今年三十四歲的許元耀因此獲選為救國團新北市社會優秀青年。許元耀希望打響家鄉的名號,吸引更多青年回鄉,串聯社區其它產業並發展各項產業的附加產品,拓展社區經濟效益,讓家家戶戶將農村精神傳承給下一代,重建攜幼扶老的農村光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