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暑假還未結束,醫院已接獲多件遭水母螫傷的病例,醫師提醒,水母喜愛出沒較骯髒的水域,尤其颱風剛過,到海邊戲水要提防,被螫傷有肌肉關節痠痛症狀,趕快就醫。
台北榮民總醫院臨床毒物中心已接獲六例水母螫傷求診病例,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楊振昌說,這些被水母螫傷的民眾,主要症狀大多是皮膚局部紅腫、熱痛,一條條紅紅的痕跡,「很像被鞭子打過」,也有人起了水泡,意識到不對勁才來就醫。
醫師問求診民眾在哪個海邊戲水?有人說是在宜蘭海邊,也有人在台北縣三芝海邊。楊振昌指出,水母靠觸手捕獲獵物,觸手上有成千上萬個刺絲胞,也有人稱其為刺囊,刺絲胞一旦受刺激,就像「上了膛的槍」彈出來,負責纏繞獵物,同時釋出毒液。
他表示,水母毒液中還含有毒性蛋白質,具有神經毒性,會讓人產生肌肉、關節痠痛這類全身症狀,嚴重時,會四肢麻痺、肺水腫甚至呼吸困難。
台北振興醫院急診科主任林健盛表示,水母喜歡在骯髒的水域獵食浮游生物,因此除了原有的毒素,可能也帶有細菌,曾有病人被水母螫傷後,產生蜂窩性組織炎使腳腫大。
在海邊遭水母螫傷時,楊振昌說,不要搓揉受傷部位,可先用乾淨海水泡一下,抓一把海砂,把殘餘的水母觸手刮掉,如果能取得麵粉更好刮;或者百分之五的醋加清水浸泡,也可減少毒素的活性;最近國外文獻也建議可用熱水泡,可以減緩不適症狀。
林健盛說,一般認為高溫可破壞接觸水母時的毒素,不過,有些病人的發炎反應,用熱敷後紅腫得更厲害,因此有時會建議先冰敷一下,同時開給消炎止痛藥,身體也會產生酵素去分解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