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正傑(右)擁有自己的「咖啡店和書店作品」,還在花東找到幸福。圖/羅正傑提供
羅正傑用相機記錄台東生活景色。
圖/羅正傑提供
【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平面設計師的作品,不再只能躍然紙上!設計師羅正傑從城市出走,落腳台東,打造自己的咖啡店「走走池上」,兼營二手書店「借冊所」,他出書、印地圖還籌畫音樂活動、協辦影展,過起夢幻生活,他分享,這樣的美好始於一個又一個「意外」。
從事印刷、DM宣傳等平面設計,擔任主管職的羅正傑,在三十歲那年湧起危機意識,面試新的工作夥伴時發現他們履歷豐富、年長卻甘願選擇薪資較低的基層職務,然而公司徵才卻傾向耐操、可加班又沒有家庭負累的年輕人,不禁想自己將來會不會也這般狼狽?感到徬徨的他選擇了離職,用環島旅行思索人生方向。
環島一直是羅正傑紓壓的方式,他笑說,人生第一次環島是在一個午後,帶著紙本地圖,說走就走。食髓知味後,第二次碰上了寒流,他騎車走太魯閣、新中橫接太平山,從海拔八十公尺騎到三千多公尺,伴著微風細雨,帶著雞皮疙瘩領略雲海、豔陽和十四公里霜雪皚皚等。離職後的環島則是第六次,他深入偏鄉部落、不放過任何鄉間小道,最終被台東迷人景致吸引,然後再也挪不開腳步。
邂逅老厝
跨足不同領域
二○一五年他與一間老厝「意外」邂逅。老厝的前身是診所,屋齡超過六十年,在左鄰右舍的幫忙下,重新拉電、接水管、挖化糞池,花了好幾天才解決漏水等問題,他苦笑:「沒想到除了努力賺錢,我什麼都不會。」這一刻他才體會生活的踏實,發現人要學的東西還很多。
他漸漸習慣了台東空氣與步調,將家裡的書、工作器材都搬進去,也把宿舍當工作室,過著自由接案的日子。不擅長與人攀談卻不甘寂寞,他興起賣咖啡、讓人們主動走進來聊天,所以成為了咖啡店老闆,而許多農家、返鄉青年來喝咖啡,盛情邀約下他又「意外」體驗了大家的工作甘苦,記錄彼此對談,寫入「池上日記」,意外成了習慣寫網誌的部落客,因為愛拍照也輾轉當起特約攝影師。
有趣的是以前他跟客戶不對頻,對「視覺美感」的追求,重於一張文宣能否吸引顧客上門、消費,現在身為老闆,忽然想通了!但也不再需要他溝通,客戶會走進咖啡店,多是認同他的風格,喝完咖啡就把生意包給他,讓他感慨鄉村工作的機會竟比城市多,「真的好意外」。
二○一七年羅正傑的香港好友租了一間房子,好友打造成二手書店,他出主意取名「借冊所」。沒想到好友預計前往下一個目的地,他便頂下了書店,意外當了書店老闆。他免費提供場域給其他移居者做創業試驗,還出版好友單車橫越歐亞二十四國的故事,幫忙籌措旅費,許許多多的意外令他跨足了想像不到的領域。
一體兩面
化危機為轉機
「人生不一定要有完善規畫。」這些年羅正傑體會到慣有的思惟會限制發展的可能性,「如果沒有『這些意外』,我會是個沒有競爭力、隨時充滿被淘汰危機的上班族,但現在我沒有離開設計的道路,視野更寬廣,更有了幸福的家庭」。
凡事都有一體兩面,不只意外可能帶來好處,危機也不是只有壞處,羅正傑說,他在探索部落時,有耆老分享:「颱風對我們來說是禮物。」讓他對「受災」一詞有新的認識,原來颱風會帶走老舊植披、還原最初地貌,讓動物回來棲息,還能警示住民,環境是否適合繼續居住,所以颱風是讓土地永續而非破壞。
近來新冠病毒肆虐,羅正傑也用不屬於這個年紀該有的智慧表示:「疫情帶來的不會只有恐慌,換個角度看,它讓更多人關注平常忽略的事,如從池上到最近的醫院,車程都超過一個小時,醫療資源匱乏使染疫風險係數提高,可是產業又仰賴觀光人潮,如何取捨經濟需求與安全,值得深思。」
日前清明連假,饕客發文要到走走池上品咖啡,羅正傑卻反其道而行,加入防疫行列,假日不營業,更仔細消毒,他表示,他的想法不一定很正確,只是在不保證能百分百防疫前,盡量避免群聚傳染,希望旅人注意自身安全,一起珍惜花東的美好,「只要健康,未來我們依然會在花東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