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義工會顧問、臨床心理師王紹穎(圖╱人間社記者陳昭良),台大研究所畢業後立即投入心理治療專業。他的父母親都是佛光山道場的義工,儘管如此,工作的壓力和繁忙,讓王紹穎曾認為自己不可能當義工,「對我而言,義工只停留在『做好事』的概念。」但因為父親的因緣,讓她也投身服務大眾的行列。
【人間社記者李生鳳大樹報導】佛光山義工會顧問、臨床心理師王紹穎,台大研究所畢業後立即投入心理治療專業。他的父母親都是佛光山道場的義工,儘管如此,工作的壓力和繁忙,讓王紹穎曾認為自己不可能當義工,「對我而言,義工只停留在『做好事』的概念。」但因為父親的因緣,讓她也投身服務大眾的行列。
王紹穎的父親長年在道場發心服務,從自己騎機車往返到僅能搭計程車代步,奉獻至生命最後一刻。王紹穎說,當醫生宣布父親僅剩三個月的日子時,她身心備受煎熬;幸在道場法師們輪流探望、協助父親的身後事,為家人帶來安定的力量,因此讓她對佛菩薩和常住充滿感謝,真正開啟做義工的因緣。
「星雲大師說過,義工好像很辛苦,卻是最大的收穫者。」從整理垃圾的過程中,王紹穎看到自己的我慢、我執,進而修正;她更以其專業技能,擔任義工研習營和義工會心理課程講師,也在為義工舉辦的禪繞畫展擔任總策畫。
從幫助人、給人歡喜中,王紹穎體悟到如何讓專業發揮更大的價值;在她的內心裡,當義工更是和父親連結的一種方式。
父親往生後的第一個除夕夜,王紹穎和母親第一次到佛光山圍爐,感受著團圓的溫馨。「父親到了阿彌陀佛的世界,我也想預約未來在西方淨土的團圓飯。」王紹穎以父親為榜樣,期許自己持續為當佛光山的義工發心,即使再忙碌,只要有因緣就會服務大眾,累積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