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報》的「醫療應以關懷與人性為重」社論,筆者深有同感。
選讀醫學科系的起心動念不同,踏入臨床的表現亦不同。台灣的醫學系學生,似乎與資優生脫離不了關係,不少醫師可能從小就是資優生,一路備受家庭、學校、社會寵愛,高立於金字塔頂端,可能不知人間疾苦,然而畢業後,卻要照顧人間疾苦。
加以台灣功利風氣盛行,不乏醫療人員在教學醫院只關注如何發表國際評比的研究文章、世界罕見病例或醫術,讓自己早日榮登學術與醫學龍頭地位,在私人院所則汲汲營營獲利。
汲營名利 欠缺人文素養
綜觀台灣醫療現況,許多醫療人員未將患者當人看,部分醫師雖醫術精湛、研究報告傑出,卻忽略暗地哭泣的病人與家屬,多數醫療人員欠缺人文素養,將人視為器官或百分比,以病床或代號稱呼病人。
婦產科或乳房特別門診,部分醫療人員不尊重病人隱私,不但敞著門,還同時進入多位病患,前一位病人與醫師對話,被迫讓陌生人「分享」,建議醫院為醫療人員安排「模擬病人體驗課程」,實際感受此種醫療品質。設計上有問題。
龍應台女士上月在成大醫學院畢業典禮的演講發人深省。她認為,台灣的大學課程,以「滿」為目標,不給學生「獨思」的時間,教學生如何認識「實」,但沒教學生如何認識「空」,不容許學生有時間作個人修身的「獨思」,也不允許學生有獨處的空間;教學生如何與別人相處,沒有教如何與自己相處。
修習文學 儲存另類財富
七年的培養中,有多少時間是讓學生用在「觀察、欣賞、沉思、體會」?一個不懂得「觀察、欣賞、沉思、體會」的人,可不可能是個好醫生?沒有能力對自己的「存在」有思索的人,會是第幾流的醫生?「只知從眾而不知從己」的人,不知「人我之間精神與實踐上應有之充分之距離」的人,會是第幾流的醫生?
她認為,文學該是醫學院大一必修課。文學應是所有以「人」為第一對象學科的必修基礎學,因為文學的核心作用,就是教學生認識「人」,文學是心靈的X光,它照得到「空」。
醫療人員請帶著你的「心靈X光」,讓自己當一個知道如何做好獨立、完整的人,懂得「觀察、欣賞、沉思、體會」,能思自己的存在,方能發揮「視病猶親」的人性關懷與尊重,病人其實所求不多,無非是「我了解你心情」的關懷與同理。
醫療人員是人,不是神,也有生病的一天,請為自己儲存另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