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預知時至,無疾而終」所蘊含的「生死自在」玄機(續)
看了以上所述的幾則自在往生實例,有人可能會說,你所舉的例子都是歷代高僧、祖師大德,他們的修為與境界本來就超越常人,哪是我輩凡夫俗子所能望其項背?其實不然,從古到今既然有那麼多自在往生的實例,就表示「有為者亦若是」,我們也可以做得到。
相信大家都曾經讀過《孟子.滕文公上》第一章引述顏淵的話:「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藕益大師也說:「豈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所以,請大家不要妄自菲薄,而誤以為自己做不到。為了幫助大家建立信心,我就再舉一個現代在家居士的自在往生實例──李濟華老居士。
一九五九(民國四十八)年,李濟華老居士在台北市創辦了「蓮友念佛團」,他是印光大師的學生。李老居士是在八十歲時往生的,他在往生前兩個月就已經預知時至,在往生的當日還去蓮友念佛團參加彌陀法會念佛共修,也等於是跟老朋友辭行,見最後一面。
往生那一天,一九六二(民國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五日,李老居士和同修一起坐三輪車去念佛團參加共修,夫妻倆都是佛教徒,他在車上就跟同修商量說:「我要往生了,你一個人留下來,會不會覺得寂寞?」他同修並不知道他那一天要往生,一聽之下就說:「你如果能往生,那太好了,那難得,你就不必掛念我了。」同修馬上就同意了。
蓮友念佛團的共修就像打佛七一樣,一支香,當中有半個小時的開示,是由幾位老居士輪流講。那一天是輪到魏老居士,李老居士就跟魏老商量,今天你把時間讓給我,我們兩個交換一下,改天你再講,他就跟魏老對調了。開示本來是半小時,他老人家講了一個半小時,而且講得特別興奮,非常歡喜,講話的聲音很宏亮,苦口婆心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講完之後就向大眾告辭說:「我要回家了。」大家以為他講累了,要回家休息。沒想到他老人家下了講台,在講堂旁邊小客廳的沙發上一坐就安然往生了,多瀟灑啊!這就是真正的「生死自在」,身體健康,沒有一絲一毫的病苦,預知時至,說走就走。
如果說歷代高僧、祖師大德生死自在的圓寂事蹟,會讓大家覺得神奇靈異而感到望塵莫及,那麼李濟華老居士的自在往生實例,應該能讓大家覺得平易近人而欲見賢思齊。
如果我們用「平常心」與「平等心」來看待「生死」,其實,「生命」與「死亡」都是「生命的展現」,也因此,「生死」才有「重於泰山」與「輕於鴻毛」之別。當一期的生命即將謝幕時,能夠自主自在地捨報往生,其實是一種生命的展現!從三世生命流轉的宏觀視野來看,色身肉體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生命的「轉換」,也是生命的「續起」;所以佛教不講「死亡」,而強調「往生」──前往開展未來的生命。
當我們一期的生命即將謝幕之時,就是因為接著還要開展未來(下一期)續起的生命,如果希望能夠「如己所願」地前往「理想的目的地」,那麼就必須要在「活著」的情況下就「捨報」──捨棄報身而去,如此才能夠維持「正念現前」,而「如願往生」到自己預定的理想目標。千萬不可以拖到奄奄一息,乃至衰竭而終,那樣的話就會讓自己陷入神智不清、意識渙散的狀態,完全無法自主,而被業力及習氣牽引,輾轉沉淪於六道了。
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也不論是高僧大德或是一般在家居士,生死自在的道理與行持都是一樣的。歷代高僧、祖師大德的生死自在表現,之所以讓大家覺得異於常人,是因為他們透澈地了解「生命是永續的」,所以沒有「死亡的恐懼」。當他們一期生命的任務或使命已經完成或者告一段落,也就是「所作皆辦」,他們就會瀟灑從容地謝幕,然後接著展開下一期生命的任務或使命。而在前後生命銜接的過程中,為了確保不會「迷失方向」,就必須要往生前就「預知時至」,而且在往生的當下保持「正念現前」,也因此必須在身心都沒有病痛的情況下安然捨報,無疾而終,才能如願往生。
我經過多年的探索與思維,再加上實地參與臨終關懷及往生助念,親身接觸癌症末期、臨終病人與往生者,終於了解體會到「預知時至,無疾而終」所蘊含的「生死自在」玄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