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新冠病毒疫情導致消費、投資、貿易下滑與限制人員流動,直接衝擊旅遊、餐飲、零售、運輸等產業,並嚴重干擾製造業的供應鏈,令人擔憂今年全球經濟的前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日前下修今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測至逾十年來最低的百分之二點四,並警告若疫情繼續擴大,可能只剩一點五。國際貨幣基金(IMF)也調降今年全球成長預測至百分之二點九;彭博資訊經濟學家模擬最壞的情境是,今年全球產值將損失二點七兆美元。
為減緩疫情對經濟與金融市場的衝擊,各國央行紛紛降息支撐經濟,繼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澳洲之後,美國與加拿大也降息,且幅度為更大的兩碼。一般預料,歐洲央行可能在十二日會議將目前已為負百分之零點五的存款利率再降十個基點;日本央行可能進一步壓低其負利率,英國央行也可能在二十六日決策會議前就降息一碼。
事實是,自上次金融危機後,全球利率普遍低迷,意味著有些國家的央行可能沒有進一步降息的空間。在這場新冠病毒危機中,全球央行的彈藥大幅減少。因此這次貨幣政策能做的很有限,尤其是歐洲與日本等央行的利率已降至負數,若仍執意為之,拉抬經濟的效果恐不佳。
降低利率會使借貸成本降低,可能鼓勵企業和家庭借貸和支出,從而刺激經濟,但在民眾減少出門消費的情況下,這波降息的經濟傳導可能緩不濟急,況且歐債危機的經驗也顯示,儘管借貸成本已降到很低,銀行不肯放貸,企業與消費者也不願借錢,這十年來歐元區經濟只是微溫。也難怪此次Fed大幅降息被認為穩市功能大於提振經濟。
當務之急是,各國須在醫學上取得進展,以遏制病毒的傳播並降低疾病的嚴重程度,接著才是解決多年來持續存在的經濟和金融風險。近來各國已開始祭出財政手段以緩和疫情衝擊,新加坡、馬來西亞各端出約四十七億美元的剌激方案,南韓提出近百億美元的振興措施,台灣也有六百億元的振興方案。義大利提出四十億美元剌激措施,包括對受影響企業及醫療保健體系提供減稅優惠與現金補助。
這種自救行動可能還不夠,尤其有些行動可能在全球經濟中產生以鄰為壑的影響,效果可能適得其反,而亟需在全球層級進行適當的政策協調。二○○九年四月在倫敦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提供一個很好的範例,當時在各國領袖密切協調下,採取務實的集體行動,使全球經濟免於深陷衰退泥淖。
誠如OECD日前建議,各國有必要在防疫、衛生保健及經濟剌激措施採取協調一致行動,七國集團(G7)也提議要「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限制疫情對經濟成長的衝擊。世界銀行、IMF已先劍及履及,世銀宣布提供一百二十億美元幫助貧國因應疫情造成的健康與經濟後果。IMF跟進宣布規模五百億美元的計畫,將優先用於強化醫療保健系統,然後是針對性的財政刺激計畫,最後再幫助促進流動性。全球若不齊心協力,將沒有那個國家能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