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心橋】 孩子,你好不好?

文/吳娟瑜 |2020.03.04
2086觀看次
字級

文/吳娟瑜

父母往往在言語行止間,透露出自己潛意識的恐懼,也傳遞出對孩子的不信任。

在藥局排隊買口罩,一對母女站在我前面,由於開放購買的時間未到,正巧聽見媽媽在勸女兒用功。

「大學指考前,每個科目至少要複習三遍……」

「每天讀那些書煩死人了,我也沒辦法整天讀同一個科目,那樣我會瘋掉!」

「以前我都……」

「時代不一樣了,你們那一套已經落伍了,我有自己念書的方法……」

媽媽的聲音愈來愈弱,但是她想勸導女兒爭取時間、用功念書的心意仍很堅定。

這位媽媽代表了普天下父母的心聲,希望孩子盡全力考上理想的學校;但是她漏掉了女兒最想表達的訊息──請媽媽放心,讀書方面我自有把握,您不用太擔心。

關心比擔心好

對了,就是「擔心」兩個字。

爸媽通常會盡全力支持兒女力爭上游,鼓勵他們出人頭地,卻往往在言語行止之間,透露出潛意識的恐懼,在對話中、互動中,不知不覺傳遞了對孩子的不信任,因而,一勸再勸、叮嚀再叮嚀。

有一天,在捷運上看到一對母子。剛放學的小男孩,書包都還沒擺妥便立刻報告:「今天算術沒考好,只有七十五分。」

原本忙著坐下放好提袋的媽媽,突然停下所有動作,正色地看著兒子說:「媽媽很擔心你耶,怎麼一直在退步?」

聽到媽媽這麼說,小男孩立刻低下頭,咬著下唇不說話了。

這就是教養上的一個盲點,明明想鼓勵兒子,卻總是把擔心掛在嘴上,這樣有用嗎?何不把「擔心」換成「關心」,讓負面情緒轉換成正面的力量,不是更好嗎?

拿掉恐懼,信任孩子

昨天,我傳了個簡訊給大兒子Bridge,「口罩有沒有戴好?坐捷運要注意安全!」看似「問候」的兩句話,讓我驚覺,自己犯了跟全天下父母一樣的錯,多此一問,根本是對兒子照顧自己的能力不放心。

在我潛意識裡的恐懼有兩層:

一、因為從電視新聞、報章雜誌、網路訊息與親友言談間,接收到肺炎疫情的不明狀況而心生恐懼。由於對自己的生命產生不安全感,無論走在街道、進入商店,只要是人多的地方,就會對「人傳人」三個字萌生出負面情緒。

二、對孩子能否照顧自己也有潛意識的恐懼。但這個部分,Bridge一句話就把我打回票了,他說:「媽,我已經是成年人了。」

比起前述捷運上的小男孩照單全收媽媽的擔心,Bridge已懂得儘快擋掉媽媽的負面情緒,不讓父母的擔心影響到彼此。

讓孩子更有信心

父母見到孩子,常習慣劈頭就一句:「你好不好?」或者手機一接通,立刻問:「你今天沒事吧?」仔細想想,這些字句裡是不是有些不確定感?是不是擔心的成分居多?

如果爸媽認同孩子的成長必須承接壓力,必然會有一些失敗的歷程,就需要給予孩子更充分的信心。

例如,前述母女對話中,當媽媽聽到女兒說「我有自己念書的方法」時,可以回應:「很好!我相信妳懂得如何訂定有效的讀書計畫。」為女兒補上一劑強心針。捷運上的媽媽也要給予兒子支持,告訴他:「媽媽支持你,相信你一定會進步。」至於我,給Bridge的簡訊根本不用發,要相信他會好好照顧自己。

如果經常問孩子:「你好不好?」其實就是透露出父母的擔心,徒然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還不如直接說:「你看起來很好!」不是更有力量,也讓孩子更有信心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