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署將修正瘦肉精殘留標準,原本一律不得驗出的成分,將重訂安全且合理的殘留量;農委會也表示,瘦肉精不再列為禁藥,而且「所有動物」都可使用。
由於還有大量美國豬肉在海關等待檢驗,衛生署、農委會的瘦肉精政策,從「百分之一千不開放」,卻一百八十度轉變到「解禁」,引發屈從美國壓力質疑,甚至有立委指稱是「為讓陳總統過境美國」。
這的確值得懷疑,因為美國進口豬肉含有瘦肉精,是該國法令許可,但世界各國標準不一,美日兩國允許肉品殘留瘦肉精,中國與歐盟則不允許使用及殘留,而台灣則是政策不一,甚至朝令夕改,主管單位的思考邏輯是什麼?
衛生署、農委會解禁瘦肉精在本月底就會公告施行,這意味著台灣要向美國、日本「看齊」,這種作為是對國民健康把關的「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淪」?即便不能向農產品安全標準要求最高的歐盟看齊,但也不能落後「黑心商品」頻傳的中國啊!
而且,目前有一千公噸含有瘦肉精的美國豬肉囤放海關,農委會和衛生署卻在此時改變政策,豈不引發聯想?而衛生署官員表示「不該說是美國壓力,而是國內、外應採同一限量標準,這是一定要面臨的問題」,究竟什麼是「一定要面臨的問題」?是面對美國農業傾銷的不得不然?
更重要的是,衛生署開放瘦肉精標準、農委會解禁,是對食品把關政策摑了一大巴掌,這不僅是國民食品衛生的問題,更凸顯部會之間的「一國兩制」,當兩個部會對此禁藥標準見解不一,除了國人吃得不安心、不健康,對於本土養豬產業而言更是一大打擊,因為禁藥標準一開,進口肉品勢必長驅直入,豬農將愈來辛苦。
國人應對衛生署、農委會撻伐,並抵制美國豬肉,以全民力量捍衛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