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生產延遲,可能傷害許多產業的獲利,其中以科技、服飾及工業設備製造等產業的供應鏈最脆弱。
巴隆周刊指出,這場疫情已嚴重破壞全球供應鏈的幾乎所有環節,從原材料、零件到製成品,可能會導致減產、產品短缺,以及各行各業的財務壓力。
科技、服飾及工業設備等製造商可能受創最深,因為這些產業最依賴中國大陸和東南亞。
零件採購的長期延遲不僅會威脅到企業的獲利,也會損害償債能力。
在個別企業方面,蘋果和微軟在二月警告投資人,供應鏈問題將使銷售低於預期,未來幾周還可能出現更多這類警告。惠譽也在報告中說,電腦和電子零件業面臨供應鏈中斷的風險最大
供應鏈軟體供應商兼顧問業者Blue Yonder執行長利許說:「在過去二十年間中國大陸已成為世界工廠。」「舉凡消費者包裝產品、汽車、服飾、高科技。我無法告訴你有哪個產業沒受影響。」
新冠肺炎已迅速擴散至南韓、日本等製造重鎮,並開始蔓延至整個歐洲。中國大陸、南韓及日本合計占美國進口四分之一,以及美國進口的電腦及電子產品一半以上。
從科技到牙膏、農業和玩具等產業的十幾家公司告訴投資人,新冠肺炎疫情正在破壞其供應鏈,預期將對獲利造成衝擊。
Cowen公司分析師克南說,服飾和鞋類公司尤其麻煩,業者約有百分之三十的商品來自中國大陸,而在這條供應鏈中,孟加拉、越南等其他國家的原料通常也來自中國大陸。
製造業者也可能受影響,引擎製造商康明斯(Cummins)、林肯電機控股(Lincoln Electric)及工業設備製造商Terex等公司最近均表示,疫情可能傷害第一季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