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代之前,台灣畫壇以「台展」及「台陽展」為主流,美術
的形式和發展路線都極單純。六○年代之後,新一代畫家高舉現代畫的旗幟,以畫會團體的聯展邁進畫壇,美術的樣貌因而多元化,到了七○年代本土意識興起,從文學而推廣到音樂、戲劇和美術,反映了整個社會發展的動向,生活在島上的人們逐漸看清自身的地位和處境,對文化的認知從中國的台灣演進為世界中的台灣,台灣在新的時代裡無可避免扮演了自主自立的角色。
文化的本土性逐漸受到肯定,除了素人畫,具有抗議精神、反對現有體制的創作,也在社會中發出聲音,從各角落提出他們的訴求,美術的發展於是更具多元性。每一個階段都有一批開拓者成為代表性的畫家,在歷史發展的軌道上,佔有顯著的地位。林淵等素人畫家在八○年代台灣畫壇扮演的角色,是本土文化被肯定後受到重視的典型人物,不論作品風格和內容如何,他們的出現是十足具有時代意義,往後之人研究台灣美術,林淵將是階段性的歷史標誌。(長流美術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