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因果的意義,分別四教,已說明藏教、通教,從一佛乘的角度來說,雖有其教義內容,但無真實之證悟、修行及學人。在別教因位中,有教、行、證、人;若從果位來說,只有教,但無行、證、人。因為別教若破無明,登入初地時,即是圓教的初住位,依究竟中道而言,已不再是別教初地位。其他果地,也是如此!在圓教的因位中,不管教、行、證、人,從因到果,都是真實。
前面三教的止觀,在教、行、證、人,尚不知道圓教,何況頓入圓教?佛陀為了讓眾生契入佛道,開聲聞、緣覺等漸次法門,使二乘人能完全趨入一佛乘之頓教。所以,《法華經》云:「汝等所行,皆是菩薩道」、「隨人根機,各乘羊車、鹿車、牛車等寶車,適合各人本願」、「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開了許多漸次法門,以別教義理相接,令入頓教的圓義。故《涅槃經》中說:證得二乘的道果,但與圓教之常理是不相違背的。縱然在因位修學,也皆可以成就佛道;即是從漸入圓,也叫開漸顯頓之意也。
復次,修四種止觀進入圓教,前三教行人,隨位進入。如果是菩薩,不必等待合併許多行持,才能進入圓教,也不必等待開漸教門,顯頓教義而進入圓教,進入之時機、因緣,則因人而異。因為一切眾生,皆有正因佛性,譬如剛擠出牛乳一般。但因根機不同,若聽聞一佛乘的法(了因佛性),非利根者,容易誤解而成為修道的障礙。
雖然人人具有正因佛性,但於修道上,因根機、因緣的不同,如同由乳味轉變成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之差別。除醍醐的圓教外,其餘的四味,皆與佛乘的真實,有所距離,故皆具偏執,昧殺佛性之失。眾生的心性,也是如此!本具的正因佛性不壞,隨著四教的教、理、行、證之斷惑,漸漸觸發了因佛性之開顯。或因理發、或因教發、或因行發、或因證發,而顯現本具的佛性。
提示:
1.天台以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其教義配以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味來譬喻。
2.成佛的佛性,人人具足,只因根機不同,才施設四教,讓行人依己根性而入。不管任何根機,解脫的理想是相同的,只是方法不同而已!